蓝山县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
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是湘江的源头,位于蓝山县荆竹、紫良、大桥三个瑶族乡相交的板塘原始次森林自然保护区,于2008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距离县城约50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至1300米,年平均气温13.5℃,总面积7046.7公顷。公园内物种繁多,被专家们称之为“自然博物馆和天然植物园”,共有高等植物1699种,陆生脊椎动物201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种,是我国南方生物物种保存最完好、最齐全的高海拔国家森林公园。
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共有自然和人文景点82个,其中一级景点9个,二级景点33个,三级景点40个。走进公园如同置身人间仙境。看“溪”,这里山高谷深,溪涧纵横,流水清澈,游鱼可数;望“瀑”,这里是天然的瀑布群,有四跌瀑、迎客三瀑、银帘瀑、欢喜瀑、白练挂壁、一帘幽梦、浣霞三瀑等7个瀑布群。公园中空气新鲜,负离子含量高,是一座“天然氧吧”;观“石”,这里的石头,或高高耸立,伟岸挺拔,或形状奇特,叫人浮想联翩;赏“湖”,这里有风光旖旎的碧波潭,有水面壮阔的高峡平湖,有十里画廊之称的板塘湖,有清秀靓丽的碧沙地、忘忧池。
公园旅游适宜期大约为260天左右,即3月至11月。春天,云蒸雾蔚,白云舒展,山花烂漫,百花争艳,可谓是“鲜花朵朵依芬树,万绿丛中色艳艳”,是春游、赏花、观雾的理想季节;夏天,绿意酣深,万木欣荣,云拂松涛,雾绕翠岗,尽消一身暑气,是度假避暑、野营、漂流、开展水上娱乐活动的好时光;秋天,绿的世界逐渐变成金黄色画卷,园内层林尽染,姹紫嫣红,群山低伏,千壑尽收眼底,适宜于开展休闲、登山、观日出、森林观鸟、美术创作等活动。冬季,玉树琼花,银装素裹,是观赏雪景的理想之地。
蓝山县千年古刹塔下寺导
塔下寺,亦名回龙山寺,明万历以前称净住寺,因誉为“峭塔凌霄”的传芳塔建在寺中,寺处塔下,故习称为塔下寺。
塔下寺传为唐宗古刹,占地二十余亩,明清至民国均有修缮之载。寺前紧邻舜水河,周围香樟古槐,苍松翠柏环绕。据民国县志记载,兴盛时有大士阁、文昌阁、霞爽阁、观澜亭、水心亭、飞云亭、清音堂、祈嗣堂(注生堂)、传芳塔等名胜。寺庙亭堂高低错落,掩映在幽静雅洁的环境中,前人题联赞曰:“西域无双境,南平第一山”。以祷以游,应接不暇,为旧时县境十三寺中香火最旺者,是永州三大佛教圣地之一。
塔下寺现有的传芳塔,为明代重建,七级八角,高插云霄;塔左有戒堂,为封山式阁楼建筑;塔前是大雄殿,硬山式殿堂建筑,占地一百九十二平方米,内原供设如来佛祖,左右立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神,门首悬“大雄殿”匾额;再前是山门,为砖构牌坊式建筑,正面上书“三蓝一景”,联为“源流舜水,道衍湘山”,背面有联曰“举足登阶,便抵乘灵飞锡杖;回头是岸,未妨送客过溪桥”,横批为“境胜祗园”。山门左侧有观浪亭,四角攒尖重檐回廊式建筑,上奉奎宿,称魁星楼,底层悬“观澜亭”石刻匾额,在石门框上阳刻联曰:“层出云亭光翼轸,环吞舜水化鱼龙”,亭与山门之间有观音阁,内原供千手观音,门前联为:“度一切苦,现千手身”。该寺原有记述塔寺的碑刻数十坊,现只镶嵌在墙中的十三块幸存。登临游憩,宝塔高耸,寺庙错落,寺前钟水奔腾,寺后古木参天,遥望西南群山,一片深蓝,城郭村庄,炊烟缕缕,别具秀丽风光。
一九七九年,塔下寺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省、县拨款维修,一九八一年为利用保护古建筑,将塔下寺辟为县图书馆,一九八四年春,民政部门将安葬在塔下寺北侧的解放军烈士墓改建成烈士纪念亭,千年古刹又添新景。一九九六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光秀丽的龙湾三蓝度假村
龙湾三蓝度假村是永州市唯一一家省级五星级农庄,是湘南地区独一无二的绿色生态教育和绿色高效农产品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地处所城镇长铺村,紧靠永连公路和二广高速公路,是湖南通往广东沿海地区的必经之路。距离蓝山县城仅10分钟路程。距连州地下河、宁远九嶷山、桂林旅游名城及北边的郴州风景区都在2小时路程之内,是郴州-桂林,永州-清远两条旅游线路的中转站。
度假村内山奇石峻,林木苍翠,鸟语花香,山泉清澈,游鱼可数,纯天然的自然景观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馆住宿、康体健身、水上游乐、钓鱼烧烤等项目为一体。有园林绿化、花卉盆景、高科种养、瓜果采摘、苗木培育等项目供游人欣赏参与,是充分体验农作物生产全过程的理想田园。
万年桥、挑盐古道
万年桥位于所城万年村东侧处,据县志及其它史料记载:万年桥是一座一孔石桥。全长23.3米、宽7.33米、高9.33米、圆弧半径8米。桥基建在舜水河两岸30余米高的悬崖上,河西桥基在悬崖巨石上凿槽而成,河东桥基因正对水流冲击方向,因此除凿槽下基外,还加砌了一堵长6米、高2米、厚0.8米的护基石埠。万年桥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它雄伟壮观,坚固耐久。故经数百年山洪冲击,石桥仍然固若金汤,丝毫无损。
明朝隆庆年间,羊车岭峡谷是衡、宝、永诸州南下广州经商挑盐的必经之道,每天过往客商、挑夫络绎不绝。在生产力低下,交通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人们肩扛手提,用双足“丈量”着这条跨省的道路,几百年间,这条路上浸透了挑夫们的血汗,有不少人因为辛劳过度,倒在路上。而最令人犯难的是过舜水河,舜水河上最初只有简易木桥,木桥屡屡被山洪冲毁。于是,修一座永久的石桥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一个愿望。
清乾隆53年,(公元1788年)县吏梁群长等人发起募捐,雇匠凿石,用工万余,耗银千两,于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建起了这座石拱桥。
位于所城镇的黄泥铺村南端有座鸡脚庙,建于唐朝。因庙中菩萨灵验,连皇上也来鸡脚庙祭拜菩萨。三年一大祭。还没到所城,就要下轿走路上鸡脚庙朝拜。就在桥刚刚竣工时,乾隆皇帝来鸡脚庙祭拜菩萨,听说这里的人在修建石桥,就想绕道进去看一看。大伙见皇帝来了,连忙跪拜。78岁的乾隆见石桥造得如此巧夺天工不由龙颜大悦,要同来的人即兴作诗。
“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架桥修路功德高,一辈辛苦万年好。”一个轿夫不等其它人来作诗,便随即答道。
“好!好个“一辈辛苦万年好”这桥建得如此坚固,一块石紧镶一块石,这桥就叫‘万年桥’吧。”
道光6年,(1826年)当地人彭与龄父子及陈太虚等人在桥面加砌石栏,并立碑于桥西,为纪念78岁的乾隆来过此地,便镌文“万寿无疆”。
由于万年桥是露天桥,行人爬山越岭至此无处休息。几乎在同一时期,当地人修建了一座“积寿亭”。亭内置石茶缸一个,可盛茶七担,供过往行人无偿饮用。并把乾隆来此地时,轿夫作的诗刻在亭子的石柱上: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
当年乾隆一听轿夫的四句,就拍掌叫好,当即取名为“万年桥。”皇帝一言九鼎,金口玉言。万年桥一名也就这样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