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分享到:
索引号: 4311270010/2021-00218 分类:  
发文机关: 蓝山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文日期: 2021-09-26
名称: 蓝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文号 :    
蓝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 2021-09-26 07:57
  • 来源: 蓝山县发展和改革局
  • 作者:
  • 【字体:   

蓝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蓝山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一年一月

第一篇 开启蓝山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形势

第二章 总体构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二篇 改革创新,建设活力新蓝山

第三章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第一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第二节 激发深化改革动能

第三节 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第四节 推进开放强县建设

第三篇 提质增效,构建蓝山特色产业体系

第四章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第一节 提升精细农业产业体系

第二节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三节 发展农村产业融合体系

第四节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第三节 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第六章 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第二节 加快改造传统商贸业

第三节 加快发展农村电商业

第四节 发展其他新兴服务业

第七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第一节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第二节 打造蓝山文化旅游品牌

第三节 拓展旅游融合发展空间

第四节 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篇 城乡融合,建设魅力新蓝山

第八章 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第一节 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第二节 打造精美蓝山县城

第三节 加快发展特色小镇

第四节 加速智慧蓝山建设

第九章深度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二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节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第四节 持续推进绿色文明

第五节 切实提高治理能力

第十章 致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设施管理

第二节 加强水利设施修缮管理

第三节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篇 绿色和谐,建设幸福新蓝山

第十一章 和谐共生,建设绿色生态蓝山

第一节 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第二节 保育湘江源头生态

第三节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第四节 强化生态监管机制

第十二章 改善民生,共建幸福美满家园

第一节 构建优质教育体系

第二节 推进健康蓝山建设

第三节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第四节 促进文体事业繁荣

第十三章 提升效能,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第一节 着力发挥民主政治

第二节 全面强化法治治理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蓝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已经县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2021年1月

《蓝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规划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根据《中共蓝山县委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战略意图,明确“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举措,是我县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景

本规划符合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蓝山县创新开放桥头堡、产业承接首选地、粤港澳的后花园、生态文明示范区、安居乐业幸福城”建设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在顺利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同时,为实现2035建设全面现代化远景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一篇 开启蓝山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 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我县“十四五”规划,主动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挖掘新优势,赋予新动能,坚定不移加快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我县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全面”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十四五”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当前宏观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及自身基础薄弱等原因,我县也面临诸多挑战。“十四五”时期,国家转型发展利好政策不断叠加,为我县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直面挑战,抓住机遇,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正是我县未来五年的担当与使命。

第一节发展基础

一、主要成就

1.坚持真抓实干,争先意识进一步树牢。十三五期间,全县共获得国家级荣誉40余项,省级荣誉80余项,先后获评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县、中国毛衫名城、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全国富硒产业推广示范县、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县等“国字号”荣誉,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2468部住村工作制度在央视《焦点访谈》推介,铁腕治污典型做法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

2.坚持稳中求进,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与2015年末相比,预计全县地方生产总值由84.6亿元增加到130亿元,年均增长7.3%;规模工业增加值54.3亿元,年均增长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年均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3.7亿元增加到49.32亿元,年均增长7.7%;地方财政收入由5.18亿元增加到8.07亿元,年均增长12.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1520元、10932元增加到33340元、17167元,年均分别增长9.2%、9.4%。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9.8%,提高14.9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53.4%,提高7.4个百分点。

3.坚持外引内育,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皮具箱包科技产业园项目被评为“全市重大产业项目优秀项目”,轻纺制鞋-皮具玩具类产业集群被列为湖南省“重大产业集群”之一、永州市“五大产业联盟”之一,华侨同心产业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园区。粮食连续五年丰收增产,5个“万字号农业基地全面建成,舜水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振兴和三产融合的典范。成功打造“湘江源头·神美蓝山”旅游品牌,云冰山景区成为省内外网红打卡胜地。

4.坚持强基固本,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城区主干道“白改黑”和绿化、亮化工程全面完成,高速公路连接线、蓝山大道、东方大道成为项目建设新标杆和城市“景观道”,和平汽车站、湘江源中心敬老院、社会福利中心、工业污水处理厂、生猪屠宰场交付使用,夔龙公园、塔下寺文化广场、舜水河左岸风光带、植物园成为市民健身休闲“新站点”农村“五大革命”稳步实施,“一规二廊三改四抓五提”工程扎实推进,6个农贸集贸市场完成提质改造,涌现出了以毛俊村、上下村、坪源村、六七甲村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文明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

5.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动能进一步激活。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省直管县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蓝山县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决议》,政府行政效能明显提升。纵深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现5个工作日内办结不动产证,企业3天内拿证开业,政务服务、行政审批的“蓝山模式”、“蓝山速度”被省市核心刊物和主流媒体宣传推广。蓝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法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肯定,并准备在全市推广。

6.坚持人民至上,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82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3800套保障房全面建成。新增城区学位22956个,“大班额”问题全面化解。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完成,15家县域医共体分院挂牌成立,贫困户住院县内就医报账比例达80%以上。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819.7公里完成农村“四好公路”278公里,贫困地区自然村通水泥路331公里,实现通路全覆盖。202个村完成自来水“村村通”工程,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88.19%。虎溪村、古城村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实现非信访场所登记“零指标”管理目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国防动员工作、人防工作进入全国一流行列。

二、五年对比

专栏1-1 经济增长指标五年对比

单位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预计

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预计(%)

完成

增长%

完成

增长%

完成

增长%

完成

增长%

完成

增长%

完成

增长%

GDP

万元

845580

9.6

959200

9.0

1037865

8.1

1122922

7.9

1212249

7.1

1297000

4.5

7.3

一产业

万元

145058

3.7

149581

3.2

155936

3.6

162334

3.1

177541

3.4

182157

2.1

3.0

二产业

万元

360645

9.8

322295

7.0

351062

6.5

382060

7.9

403825

8.3

429951

4.8

6.9

三产业

万元

339877

11.5

487324

13

530867

11

578528

9.3

630883

7.2

684876

5.2

8.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万元

234207

11.2

284229

7.7

322469

7.5

7.7

9.1

543000

5.9

7.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740512

17.1

811772

16.5

915624

12.8

11.6

9.9

1010000

9.9

1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336856

12

376274

11.7

414094

10.1

456152

10.1

501767

10

493200

-1.7

7.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520

8.7

23796

10.6

26199

10.1

28530

8.9

31218

9.4

33340

6.8

9.2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932

10.1

12014

9.9

13145

9.4

14355

9.2

15822

10.2

17167

8.5

9.4

财政总收入

万元

61866

17.4

72961

17.9

86419

18.4

96178

11.3

107968

12.3

80700

7.03

12.45

、存在的问题

蓝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外向度不高,参与区域分工与协作、融入区域产业链的程度不深;产业发展整体处于低端水平,科技和品牌创新能力依然偏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城镇发展不充分,特别是县城基础设施落后,要素集聚功能与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仍需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仍较低。

2、经济总量规模仍然偏小。县域经济抗风险能力偏弱,受宏观形势特别是新冠疫情影响,少数经济指标没有达到预期;抓产业链建设成效还不明显,有带动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少,规模工业产值偏低;骨干财源匮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政府性债务仍处在还本付息高峰期,项目建设资金压力大,园区配套设施仍有待完善,通关物流、冷链物流存在瓶颈。相比其他县市总量规模仍然有待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挑战更大,企业发展困难依然较多,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全县投资增长低位徘徊且后劲不足,巩固增长势头、促进转型升级均面临较大压力。

3、营商环境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工程施工中仍存在“三强”行为,少数部门和干部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工作能力亟待加强。对上述种种问题,全县上下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集中智慧和力量,采取积极务实的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节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形势,蓝山县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从全球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从全国来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有利条件。

从全省来看,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提供区域发展新机遇,新技术革命带来产业升级新动力,共建“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引领开放新格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创造经济增长新空间,强大内需市场成为高质量发展新支撑,全省发展面临巨大机遇、蕴含巨大潜能。

从全市来看,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湖南省自贸试验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永清广高铁等工程的建设,以及衡永、永零、永新高速公路的开工,永州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从蓝山来看,通过多年来久久为功抓项目、兴产业、强实体,我县皮具箱包、玩具产业发展所积蓄的势能即将迎来爆发期,链条完整、配套完善、研产销一体的皮具箱包玩具产业基地正在加速形成。毛俊水库工程建设即将全面完成,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永清广高铁过境蓝山并设站将为蓝山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主要挑战

1、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

目前,随着国际间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发达经济体的“去全球化”逆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受阻,进出口贸易在我县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定比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将带来外贸发展收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蓝山县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2、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中美贸易战危机爆发,世界经济持续恶化,促使国际国内经济格局进一步发生裂变,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增长动力不足。园区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在全省工业生产总体下行的走势影响下,蓝山县部分支柱产业增长态势回落,产业层次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稳定因素增多。

3、产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

蓝山县产业发展阶段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结构质量不优、农业基础不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短板依然存在,有业无产,工业薄弱,尚未进入园区经济阶段。主导产业弱,皮具皮箱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与特色品牌。规模工业产值偏低,对经济发展起支柱作用的主导产业缺乏,经济后劲疲软。且产业发展多以加工制造类环节为主,处于价值链底端,不能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不同区域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蓝山县也面临着与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的挑战,产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

4、社会民生问题亟待改善

我县部分服务设施缺失,城市辐射力较周边县市严重不足,生态环境保护有所不足,公共卫生、公共服务、社会治理、防护能力风险防控亟待强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不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尚未完成,民生短板仍待补齐。


第二章 总体构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努力打造“创新开放桥头堡、产业承接首选地、粤港澳的后花园、生态文明示范区、安居乐业幸福城”,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蓝山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

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五、坚持系统观念

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六、坚持目标引领

聚焦“三个高地”定位和“四新”使命,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统筹推进、精准施策、务求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相互促进,奋力打造“创新开放桥头堡、产业承接首选地、粤港澳的后花园、生态文明示范区、安居乐业幸福城”。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紧扣高质量发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坚持创新赋能、开放探路,争创全省创新开放桥头堡。加强优势产业链创新链建设,提升主导产业科技竞争力。打造优势平台,提升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孵化服务水平,持续办好皮具箱包博览会,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吸引力的“双创”基地。推动企业积极融入湖南自由贸易区、落实跨境电商支持政策,积极开拓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深化对外经贸合作。

一、创新开放桥头堡

充分发挥我县“桥头堡”优势,积极创新对接体制机制,加强交通互联互通,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打造“大湾区协同创新基地”,争当全市“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区”的排头兵。

、产业承接首选地

围绕产业转移、农副产品供应、生态旅游康养等领域,全方位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的对接合作,抢抓发达地区产业外溢机遇,抢占承接对接的制高点,力争每年引进产业项目30个以上,把我县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的金融洼地和投资首选地。

、粤港澳的后花园

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优势,突出打造粤港澳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生态旅游康养基地,努力建设具有“湘南风貌”的美丽家园和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生态文明示范区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湘江源头区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安居乐业幸福城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法治蓝山建设步伐,完善平安蓝山建设体系,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完善住房、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产业强县、科教强县、开放强县、文化强县、生态强县,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再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蓝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部分群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蓝山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更优。2025年,全县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95亿元,年均增长8.2%;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02亿元,年均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10.4亿元,年均增长5.2%

创新能力更强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机制,创新平台不断完善,研发投入大幅增加,创新人才加快聚集,创新生态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创新成果加快转化。

改革开放更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合作取得重大成效,与东盟等地的对外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

文明程度更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优秀文化传承弘扬,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生态环境更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重点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治,生态环境持续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生活品质更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治理效能更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具体指标

专栏2-1蓝山县“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2025

年均

增速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9.7

195

8.5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

高于GDP增长

预期性

3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9

预期性

4

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60

预期性

5

最终消费支出占GDP贡献率(%

60

预期性

6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00.5

162.66

10

预期性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9.32

74.02

9.5

预期性

8

总人口规模(万人)

43.8

48

预期性

创新驱动

9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

高于十三五平均水平

预期性

10

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6.3

12

预期性

11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例(%

7.8

10.0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3028

47864

7.5

预期性

13

城镇调查失业率(%

<4.5

<4.5

约束性

14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

13

[1]

约束性

15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9

3.2

[0.15]

预期性

16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100

100

预期性

17

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8

4.5

预期性

18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3

预期性

绿色转型

19

森林覆盖率%

73.16

73.62

约束性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达到永州市目标任务

完成永州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2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元

约束性

22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约束性

23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0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6.5

约束性

25

亿元 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1.9

1.3

约束性


第二篇 改革创新,建设活力新蓝山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抢抓高铁机遇,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为建设活力新蓝山注入新动能。

第三章  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十四五”时期,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开放强县战略开创“县域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深度融入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第一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一、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大力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依托高新技术,推动皮具箱包、玩具、轻纺制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市场创新主体,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探索一条具有蓝山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为建设创新蓝山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

推动跨界合作,产融结合、产教结合,依托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技术创新平台。引导优势产业、重点企事业单位建立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共性研发机构。大力推进“政用产学研”创新模式。引导企业走“政用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鼓励企业走出去,寻求与推动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或者以技术打包的模式,借助优势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借助“外脑”实现自身创新发展。

三、推进制度创新

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实施政府流程再造,深化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企业创造有效供给和开拓消费市场,促进蓝山产业发展。

四、推进业态创新

把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湘南承接产业转移”战略机遇,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拓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承接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在自主研发和引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等重要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着力推动高新技术改造和传统产业提升进程,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招商力度,努力引进和开发新的潜力产业发展,形成一批研发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极具地方优势产业特色的产业集群。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电子商务等经济业态发展。推行“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发展模式,构建优质空间承载、重点项目引领、创新资源集聚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加大培育网络协同化、个性化定制、服务制造型新模式,发展工业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

五、推进企业创新

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一是建设创新型企业梯队。加强我县各领域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优先发展龙头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积极申报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层次、分梯队鼓励和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二是加强企业自身研发机构的建设。扶持和培育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增强企业技术研发实力。三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带动企业全面发展。

六、培育创新人才

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吸引风险投资、金融机构、成功企业家和创新创业研究机构的专家作为创业指导师,为社会创新创业者进行专业系统培训。引导领军企业运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科技成果激励机制改革,激发科技人员不断创新。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鼓励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七、优化创新创业融资服务

加速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服务,积极搭建银政、银企沟通合作平台,构建科技投资服务平台,建立联通科技创新项目、推动银行、保险、券商、各类基金、担保公司以及其他专业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联动衔接。推动建立创新创业融资“投贷保”联动机制,完善银行支撑、担保支持、创投优先、财政扶持的“四位一体”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引导和鼓励创业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争取更多企业享受研发投入补助、高企奖励、专利奖励等省、市科技创新政策,促进科研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八、加强创新发展平台建设

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为纽带,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合理的科技创新新格局。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力争达到省级 2家、市级 5家,建设产业孵化平台10个,初步建成我县企业孵化培育体系。

第二节 激发深化改革动能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掘做大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环保、现代物流、养老健康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生产力。提升开放载体建设水平,着力推动开发园区功能提升、创新驱动、紧凑集约开发和绿色生态发展。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

持续转变政府职能、保障新旧动能转换,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动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摸底清理全县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研究论证取消现有部分行政许可事项,“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行政许可事项的高效。全力承接省政府、市政府下放审批事项,通过分类处理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一步探索向基层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县为契机,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建立容缺预审、先建后验、区域性评估机制,奋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五最”营商环境。全面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评价对象、服务渠道全覆盖。通过对行政服务后台的优化整合,打破行政部门的权力分割,推动行政审批的标准化、阳光化,突破和创新政务信息化。鼓励行政改革继续探索完善,坚持以信息化为核心手段,纵深推进政务改革。加快推进大数据的应用与信息安全建设,以大数据为支撑“反哺”政务服务,加快电子政务外网的升级改造步伐。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现有机制和资源进行创新融合,利用信息工具和互联网的跨界创新成果,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三、打造公平市场环境

强化市场主体地位。鼓励非公有制和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实,减少准入前置、降低准入门槛,加快开放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建立、维持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做到政策、过程公开透明、一视同仁。严厉打击垄断行为,减少不公平竞争。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入手,坚持竞争中性原则,使得真正有前途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各种类型市场主体都能持续迸发主动创新创业的活力。加强市场内部管理,严厉打击各种不公正行为。加强公正监管,维护好市场竞争秩序,提升监管效能,通过信息透明化,加强外部监管,切实保证监管到位。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市场调节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加快发展各类创投机构,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推进资产证券化。设立城市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改革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优化政府性债务结构,建立健全偿债准备金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

第三节 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顺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

一、融入区域发展,深化区域合作

以打造“蓝宁道新工贸升级引领区”为抓手,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湖南省自贸区,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省市合作,做到“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深化与周边县区交通、科技、人才、产业、旅游、生态、社会等全方位合作,切实加大重点产业对接力度。

二、做好产业承接,推进产业优化

积极抢抓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加速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地区外溢产业承接,加强区域合作,着力打造“一县一品牌、一园一特色”的产业优化升级格局。着力发展蓝山边贸特色产业,明确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特色产业链的形成,有选择性的错开周边市县强势承接的行业,重点承接适合自身条件、可持续发展的项目,避免同质恶意竞争和无序竞争。蓝山县皮具箱包科技产业园入列全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计划为契机,在用地保障、财税金融、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重点政策倾斜,将蓝山打造成“中国皮具创新之都”“国家皮革皮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和“湖南皮具特色小镇”。优化营商环境,破除用地、用工、融资难题,改造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通过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专业贸易市场建设,健全市场功能,完善市场载体。

三、积极打造湘粤港澳经济生态圈

以二广高速与湘桂复线为先导,打通出海、产业、旅游大通道,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加强与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地区合作,抢占湖南省对外开放的新制高点。建成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导区,进一步增强对湘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产城融合的国际产业新城,使之成为大湘南地区大产业、大项目、大投资首选的承载平台。计划到2025年,蓝山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本建成,引进培育135家“四上企业”,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高效互联、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提升,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全面开放新格局,对湘南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导区,成为生态承载力和产业吸附力强的湖南重要省直管县。同时,立足于蓝山县现有农业资源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建设,打造大湘南精品农副产品展销平台,引进粤港澳生鲜农副产品经销商,展销蓝山特色农副产品。

第四节推进开放强县建设

建设国际产业新城,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融入湘粤经济大通道,实践新型城镇化,开创引领大湘南县域经济发展的“蓝山模式”。

一、着力提升开放质量,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自主技术研发与转化,抓住网络技术转型的机遇,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的深度融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创新新型城镇化下的县域建设模式和新型工业化下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把握湖南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狠抓高铁落地,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地区产业转移和市场需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和“服务于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中枢”。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

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核心,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优化服务,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上先行先试,为全面扩大开放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市场,扩大优势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出境,深入推进供应粤港澳蔬菜产业片区及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全境旅游产业,推动入境旅游收入,打造蓝山优质旅游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扩大对外开放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完善投资管理体制,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创新招商手段和引资方式,积极引进基地型、带动型以及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投资项目。创新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加强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推动由政策引导为主向制度规范和优化营商环境转变。加快招商网络建设探索实施招商引资新的绩效激励机制。

四、打造对接东盟的“桥头堡”

立足蓝山县发展基础,统筹资源配置,构建开放产业体系,完善开放平台布局,推动区域开放合作,进一步拓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广度,促进我县全域开放。强化蓝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优选产业配套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和承接沿江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起点、链条化、集群式承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产业转移,积极推动玩具制造产业、服装制造业产业等优势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协同合作、联动发展。

五、完善企业“走出去”扶持政策

做好企业融资工作,积极为外贸企业争取外贸促进资金支持,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问题。加大外贸企业孵化工作力度,继续做好外贸企业服务工作及定期调研工作,强化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引导现有优势、龙头外贸企业做大做强。组织企业参加各项涉外经贸活动,鼓励企业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增强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能力。

专栏3-1 蓝山县“十”科技创新领域重大工程

重大科技项目:拉杆箱智能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高端智能家教玩具关键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

重大创新平台项目:蓝山县经开区科创文创中心(建设集企业服务、企业产品、科技成果展示、商务洽谈、金融服务、研发基地、总部孵化、人才公寓、智慧园区云+N专业平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企业创业孵化中心)、省级技术中心(建设一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配套商务区(建设包含餐馆、宾馆、购物中心、文娱活动中心于一体的配套商务区)。


第三篇 提质增效,构建蓝山特色产业体系

适应内外双循环新格局,抓项目,兴产业,强实体,注重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打造具有蓝山特色的产业体系,构建蓝山现代产业格局。

第四章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提升精细农业产业体系

秉持“立足优势,特色发展;龙头带动,集约发展;科技支撑,创新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绿色发展;促农增收,共享发展”的农业发展理念,立足蓝山实际实情,依托蓝山优势,着力培育和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建设

以蓝山县优势资源为依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以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以典型群体建设为主线,以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突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大提速。

深入推进粮油高产创建、超级稻示范工程和两个“百千万”工程,在“两线两区”发展优质稻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根据“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要求,名牌产业创建,加大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和生态优势,创建一批供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蔬菜基地,全力打造“湘江源”蔬菜公用品牌。进一步推进水果产业发展,采取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与新技术推广为动力,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着力提高蓝山县水果产业的竞争力。突出发展塔峰葡萄,大洞黄花梨,泉塘西瓜等时鲜水果基地。重点发展楠市、土市、太平等柑橘。大力发展高山有机茶叶,培育精深加工企业,打造名特优品牌,突出发展百叠岭有机茶叶生产示范区和大麻、湘江源百里茶廊。

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全力打造一个县级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引导农业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制定品牌管理办法,建立企业准入和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机制,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营销等精细化管理模式。加强品牌的策划设计,制定农产品品牌发展方案,统一包装标识、加强营销管理和宣传推广,大力提升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

三、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对农产品品牌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强化品牌农产品质量支撑,通过品牌化发展来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市场,深入推进供粤港澳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湘江源”蔬菜区域公共品牌。打造“蓝山葡萄”“蓝山黄花梨”“蓝山香芋”“新圩辣椒”“泉塘西瓜”“蓝山小籽花生”“蓝山大白苦瓜”等一批叫得响、信誉好、销量大的地方特色品牌农产品。有效嫁接“永州之野”农业公用品牌的推广,并充分利用各种其他展销机会,讲好蓝山农业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农产品展销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美誉度。

第二节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培育全产业链龙头企业

制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搭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实现企业、产品无缝对接。以优势主导产业为引领,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提质升级,培育市级龙头企业申报认定省级龙头企业,到“十四五”期末,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推动涉农企业对接资本市场, 积极培育和鼓励龙头企业挂牌上市。

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林)场

各乡镇引导支持农民围绕优势产业和蓝山特色产业,兴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林)场,鼓励农民兴办股份合作、专业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的合作社,引导组建优质稻、水果、蔬菜、油茶、茶叶、生猪、牛羊、禽蛋、小龙虾、禾花鱼等全县性农产品专业联合社,规范化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

三、打造农业电子商务经营主体

推动龙头企业带动种养散户开展标准化生产,利用龙头企业电商销售平台进行统一销售。鼓励合作社开拓电商交易渠道,打造优势农产品网络品牌,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促进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具备电商交易技能的群体开展电商创业,鼓励建设电商创业街、电商代售点等新型经营模式,为电商创业人员提供就业、补贴等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蓝山县粮食加工仓储物流产业园项目建设,建设10万吨粮食储备仓储物流设施、年加工10万吨大米厂房配套设施、年加工大米10万吨的生产线一条、5万吨植物油脂储备库工程、配套建设办公实验楼等,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到“十四五”期末,形成一批电商创业企业和人才队伍,电子商务销售额实现较大提高。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信用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水稻、蔬菜、水果、茶叶等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5%以上;大力开展“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加强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全过程、市场流通等环节的安全监管,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确保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升,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提高到99%以上。

第三节 发展农村产业融合体系

一、促进加工业提质升级

以粮食、果蔬、油茶、茶叶、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聚焦谷壳、碎米、米糠和米胚、水果罐头、动物油脂、皮毛、骨、林木等农副产品,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业及精深加工,建设粮食烘储加工中心、果蔬茶加工中心等,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年产5000吨黑酒生产、竹木深加工、优质大米加工、生猪肉制品加工、三峰茶业有机茶深加工、郁葱油茶精加工、花果庄园葡萄酒、楠市手工面等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建设。

二、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契机,加快全电子商务建设。加快村镇级电商服务站建设,加快“供销惠万家”农村电子商务惠民工程项目建设实现所有建制村全覆盖。

三、支持冷链物流业发展

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广产后预冷、初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技术,促进反季节销售。通过实施蓝山县冷链物流建设项目、蓝山县国家战略冷链储备库项目,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发展冷链运输和低温销售,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鼓励企业在产地、销地建设低温保鲜设施,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

四、推进产业融合强农

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结合乡村资源禀赋,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资产资源增值,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增值。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古村文化体验、健康养老、农家乐、民宿客栈等旅游产品。推进农工结合,支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推动农商结合,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着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广农超、农企、农社、农校等形式的产销对接。

五、加强蓝山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建设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突出特色,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设施;创新组织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探索建立“园长制”,积极创建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将蓝山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振兴样板区。

第四节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加强农业水源工程建设,重点完成毛俊水库,提升现有水库灌溉调蓄功能,深入实施灌区工程。以山塘清淤为重点,加快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标准,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协同推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对永久性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主要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强化制度建设,从严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制度规范体系。到2025年,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7.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万亩)。

专栏4-1蓝山县“十四五”农业发展工程

种植业项目:省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区、湘江源优质蔬菜产业园。

养殖业项目:设施畜禽

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蓝山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湘江源生态农业产业园、果蔬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动物运输消洗中心、兽医实验室能力提升、入湘生猪及产品指定通道检查站、竹木加工。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蓝山县粮食加工仓储物流产业园、数字农业和科技创新工程。

其他项目:农民教育培训、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厕所革命。


第五章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立足自身特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抓住“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主动融入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县”,促进蓝山县实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双飞跃。

第一节 转型升级传统产业

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充分利用蓝山县有利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以皮具箱包、玩具产业为龙头,推动轻纺制鞋转型升级发展

通过引入皮具箱包、玩具产业核心技术、品牌运营、配套服务等高附加值的上游环节,逐步将贴牌代工为主的生产模式朝委托设计、自有品牌营销等生产模式转换,打造“中国皮具箱包之都”。聚焦皮具箱包、玩具产业发展,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步伐,推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的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委托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编制新一轮的“两具”产业五年规划和十五年规划,推动产业链条上各类企业科学布局、抱团集聚、集约发展。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有知名度的皮具箱包玩具本土品牌。大力实施文创战略,引进设计研发环节,迎合顾客高品位、个性化需求,积极培育私人订制“首店经济”。大力实施工业旅游战略,畅通销售环节,在云冰山、工业园区分别设置专门场馆进行皮具箱包玩具成品销售,充分激发消费活力,释放內需潜能大力实施园区提质攻坚三年行动,打造“135”工程升级版,开工建设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启动建设集会展、文体于一体的多功能会展中心。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优工程,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推动东方大道南北两侧区域开发,建设集约化、集聚化工业园区,同时完善生产生活配套,打造“活力园区”瞄准“三类500强”、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总部经济等招大引强,着力培育壮大奇秀箱包、星月玩具、雅科达军工装备、皮具箱包科技产业园、玩具产业园等龙头企业发挥现代物流通的先导性,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加快物流集散中心建设,优化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冷链、配送、投递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加快构建满足区域进出口贸易发展需求的保税物流平台体系,补齐物流发展短板。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立足本地重点产业等特色,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自主创新,实现由模仿到创新、再到创造的转变,加速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推动我县制造业“双创”迈向新台阶。

第三节 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积极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提升产业吸引力、支撑力和聚集力,全面提升蓝山产业转移承接力。

一、加强产业园区规划和建设,提升产业支撑力

积极启动新一轮调规扩园工作,按照“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管理更高效”的要求,科学制定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功能配套等规划,形成既分工鲜明又协作紧密的格局,提升园区承载力,推动产业园区智能化转型,着力打造专业化、精准化、特色化的百亿园区。不断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不断提高产业园区承载功能、服务功能和配套能力,增强产业转移支撑力。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经开区建设,吸引大企业到蓝山建设专业园区。

二、加强产业体系建设,增强产业聚集力

合理布局产业园,组建以皮具箱包和玩具为主的专业产业园,同步发展轻纺制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竹木加工及新能源林业产业园,打造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园区。加快产业集聚步伐,不断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为承接转移过来的产业提供更为完备的配套发展条件。推动企业向蓝山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基础设施利用水平。

三、加强联动合作,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推动省内联动合作,加强与湖南省自贸区郴州片区的省内对接,国内对接粤港澳,国外对接东盟,建立战略对接、产业发展、旅游联动的合作格局。发挥比较优势,对接并配套长株潭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产业,积极发展飞地经济。依托湘江源文化旅游资源,对接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和健康养老等产业。推动产业联动发展,提高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专栏5-1 蓝山县“十产业发展工程

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实施皮具箱包科技产业园、粤港澳产业转移示范园、皮具箱包科技产业园公共服务平台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果木文旅商业配套基础设施等工程,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第六章 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向“集聚化、品牌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使服务业成为我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蓝山区位交通优势,将蓝山打造成湘南地区物流集散中心,带动蓝山及周边区域发展。

一、打造湘粤边界智能化仓储物流繁荣区,构筑永州南部物流中心

依托永清广高铁,着力建设高铁经济圈、物流园,提高地区辐射能力,充分发挥蓝山县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优势,打造标准化智能化仓储物流园区,加强智慧信息平台建设与仓储物流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蓝山仓储物流智能化水平。以二广高速和永连公路为重点依托,发展公路运输服务业,引导工商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以及成品流通领域的加工、整理、配送等业务有效分离出来,进行整合和重组,发展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着力打造一批物流集聚区,建设一批物流重点项目,推动商贸物流节点网络体系合理布局,共同配送等现代物流运作方式保持较快发展,物流集聚发展的效益进一步显现。进一步提高商贸物流硬件水平,依托物流园区、运输枢纽、物流产业系统,建设具备交易、结算、信息聚集共享等功能的信息平台,提高蓝山县物流整体智慧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物流业提升发展的环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吸引一大批全国性或区域性电商物流中心落户蓝山。

三、增强商贸物流企业竞争力

商贸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大力培育现代商贸物流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多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企业集团和品牌企业;建立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产业链,形成国内市场相互贯通的商贸物流网;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完善立足蓝山、服务永州、辐射大湘南地区的商贸物流服务圈。

第二节 加快改造传统商贸业

“十四五”时期,蓝山将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拓展。

一、积极推进“互联网+”战略

发展电子商务,带动传统商贸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重点商贸区域引入知名消费品牌,发展行业总部、品牌总经销、总代理等高端业态,着力打造高端商贸业、新兴消费业和特色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专业市场商业功能和模式创新,由初级市场向中、高级交易市场转型。

二、着力提高商业集聚化水平

积极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商业综合体,引进一批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培育一批特色化、专业化中小企业,建设若干个步行街、商业街、美食街、风情街、休闲购物街等特色商业街区,不断增强商圈的聚集功能和辐射能力。

三、着力创新商业模式

推动传统商业企业拓展移动互联网和家庭物联网领域,实现门店端与PC端、手机端、TV端等渠道的良性互补,探索全渠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优势互补和协同应用。

四、着力拓展商业业态

大力发展超市、便民店、专卖店、连锁店、绿色食品和生鲜食品供应网点,形成多类型、多功能、全方位、开放型的市场发展体系,满足居民多层次消费需求。

第三节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一、推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乡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建设和信息化改造。支持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机制。提升农村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二、开展农商互联

促进电商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合作,依托线上电商平台,整合线下农产品仓储、加工、配送资源,打造新型农产品供应链。深化电商精准扶贫。针对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弱但潜在产品丰富的特点,由乡镇牵头推动大型电商企业与乡村的深度合作,探索建立市场化对口帮扶机制。

三、加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电子商务产业链建设

挖掘特色优质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业需求潜力,打造区域性出口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电商服务中心,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出口电商经营主体,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线上业务。引导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和规模发展,形成以电子商务带动特色优势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发展新格局。加强抖音、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手段的利用,扩大区域公共品牌社会影响力和消费影响力。加强以服务电商为主要功能的农产品加工中心建设,为上游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农产品标准化加工和包装等服务,形成“电商+基地+农户”“电商+合作社+农户”等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

第四节 发展其他新兴服务业

一、积极发展健康服务业

依托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疗养中心、养老院等完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服务体系,做大做特做优健康养老、休闲养生、康体运动等重点业态,积极发展健康产品研发和第三方健康服务,打造“健康蓝山”。

二、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

建立财政主导或参与型融资性担保机构,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能力。加强政银战略合作,支持银行适当调整重点科技领域、重点企业、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额度。加大和完善信贷考核措施,鼓励和引导银行突出重点、创新产品、改善服务,切实增加信贷投放。吸引省内外财团、风险投资基金及民间资金在我县兴办科技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形成民间资本投入为主、政府引导投资为辅的风险投资业发展格局。支持科技银行、投资银行、技术评估机构等各类资本运营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并形成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三、大力发展科技文旅融合产业

积极促进科技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公司的合作,通过大数据、云服务、VR技术等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式,加强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花果庄园、瑶族民族风情体验游等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推进数字文化教育产品开发和公共信息资源深化利用,构建便捷、安全、低成本的数字内容服务体系。

专栏6-1 蓝山县“十”服务业发展工程

现代物流项目:蓝山县现代物流产业园区、蓝山县湘南地区皮革皮具物流仓储中心、蓝山县国家战略冷链储备库、蓝山县建材综合市场、蓝山县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蓝山县保税仓、蓝山县商贸仓储物流中心、蓝山县城乡智慧交通一体化建设项目等工程。

信息服务项目:蓝山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商务服务项目:五星级宾馆建设、蓝山县皮具玩具文化创意园、蓝山县大型“奥特莱斯”模式商贸综合体


第七章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

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战略,以构建我县文化旅游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打造湘江源文化旅游生态圈为主要内容,提升完善精品旅游线路为重点,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第一节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以建设湘江源头区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为契机,做好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布局全面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县;坚持城区、景区、园区共建,用生态的优势打造特色,用旅游的理念规划全县,用景区的标准建设城乡;进一步挖掘湘江源生态文化内涵,做足做深“自然”和“人文”两大文章,着力打造湘江源“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原则,做大做强文生旅产业,通过挖掘资源、抓好创建、提升创意,全力打造湘江源、云冰山、百叠岭等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坚持品牌主导,坚持推广并重,做精文生旅产业特色,做旺文生旅市场;沿交通线(河道)布局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区(点),连点成线带面,带动周边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打造沿河风光带,塑建人文景观吊脚楼;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果菜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农庄、精品民宿等多元化乡村旅游业态。坚持项目带动,做强文生旅产业主体;大力发展茶叶、猕猴桃、黑山羊、生姜、香芋等系列特色旅游商品,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提升综合效益,让广大群众获得更多的真金白银;加强宣传,办好节会,区域联动,全面推进我县全域旅游发展。2025年,力争云冰山创成国家5A级景区,湘江源、百叠岭、毛俊民俗村创成国家4A级景区,争创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5家以上、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0家以上。

第二节 打造蓝山文化旅游品牌

以湘江源生态旅游品牌统领全域旅游发展,倾力打造旅游精品。坚持品牌打造,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全力推进湘江源溯源生态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历史文化游、民族民俗游,做精做强文生旅产业,

一、湘江源溯源生态体验游

重点打造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云冰山景区、百叠岭景区等项目。以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以云冰山、百叠岭景区等为延伸,形成集群效应,擦亮“湘江源”这张绿色名片。打造湘江源生态旅游品牌,建设粤港澳的后花园和休闲康养地。

二、红色文化游

制订我县红色文化旅游专项发展规划,全面整合我县红色旅游景点资源,构建“红色旅游”体系,推出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提升红色旅游整体形象以红色旅游为主轴,与其它景区联合发展。整合不同乡镇的红色旅游资源,注重土市镇—太平圩镇长征遗址、界头红军中央纵队指挥部旧址资源“独特、真实、价值”的保护、培育与发掘,塑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科学文化和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游览主题,注重和社会经济、城乡建设、区域交通、旅游、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衔接。依据国家有关标准配套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十四五”期末,把土市镇—太平圩镇长征遗址、界头红军中央纵队指挥部旧址建设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形象生动的红色文化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历史文化游

结合蓝山日中无影神话、二妃寻夫传说、荆竹扫墓传说等富有蓝山特色的神话故事传说,挖掘舜文化遗产、保护舜帝南巡遗迹、总结舜文化精髓、弘扬蓝山历史文化立足舜水、舜岩、舜帝殿、望嶷亭、皇英故祠、夔龙庙等特色标志地,结合现在体验式旅游经济模式,加大投资,修缮横江砠商周遗址、南平西汉故城遗址、城头岭遗址等古城遗址,完善舜帝遗迹游览区、塔下寺风景区,打造独一无二的体验式蓝山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保留蓝屏办事处虎溪村、塔峰镇古城村、新圩镇滨溪村等历史悠久的古村群落建筑浓郁的古代湘南居民建筑特色,打造不一样的“蓝山名片”。

四、民族民俗游

结合瑶家春节、赶鸟节、过半年、盘王节等瑶族民俗风情,推出并建设瑶族风情体验游项目,如盘王节瑶族歌舞晚会、“孝子节”包粽粑等。立足蓝山宝贵的特色文化资源,加大挖掘、宣传和建设,推动蓝山县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第三节 拓展旅游融合发展空间

着力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文旅、森旅、体旅、农旅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品。

一、推动农旅融合显特色

蓝山良好的农产品、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体验式旅游的发展。加强乡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形成一批特色旅游乡镇。打造农业观光、劳作体验、农产品消费、乡村住宿相结合的绿色品质体验农业示范区。走“以旅促农、以农兴旅”的生态发展之路。

二、推动森旅融合拓广度

有序推进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性开发,以山水为主题,建设板塘湖水上乐园、湘江探源、三分石朝圣探险功能区,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以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依托,开展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文化教育等旅游活动。依托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云冰山景区百叠岭茶园、大洞梨花悠乐园等资源,打造度假型景区、研学基地和康养基地,构建森林养生户外桃源。

三、推动体旅融合增亮色

依托山地旅游资源、河流旅游资源,发展户外拓展运动及淡水旅游产品。加强景观塑造与休闲氛围营造,扎实推进湘江探源、三分石朝圣探险、百叠岭房车露营基地等项目建设,引领低碳体育旅游新时尚。

推进“夜旅蓝山促进经济发展

夜市经济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不仅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一个缩影,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夜间经济发展结合蓝山城区规划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体现蓝山的文化底蕴,打造蓝山特色文化,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夜生活。大力推进县城美食休闲城、特色购物区、观光游览打卡点、灯光水秀、娱乐演出、步行慢道等组合式街区发展,对具备历史沉淀、交通方便的道(如:湘粤路、塔峰路、南平路、新建路、边贸路、舜丰路、工业大道、环城路、金龙街等中选择样板街道)采取“穿衣带帽”的整改整修与规划建设或与新项目开发结合筹划建设,打造蓝山休闲文化体验长廊。积极培育和引导夜间消费市场,加快搭建夜间消费的平台,做到特色与服务并重,从而丰富它的内涵和魅力,给“以城留人”创造基础条件,让蓝山的夜晚“亮”起来、人气“聚”起来、商气“火”起来、财气“旺”起来。

第四节 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从文旅大格局出发,深入探讨“文化+旅游+科技”的融合发展,促进5G技术和智慧文旅在提升体验游、保护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服务水平方面的创新应用,助力蓝山智慧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一、加快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配套设施,按照“外拓内疏、精细管理”的原则,加快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景区交通组织方案,确定景区“交通疏解环”、疏解景区过境型交通,形成多级转换、快速到达的交通格局。加强乡镇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功能,形成一批特色旅游乡镇。

二、实施旅游“智慧服务”

通过智能手机、无线网关、PC、摄像头、传感器网络、IPTV智能设施的配套来实现智慧服务.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光纤全覆盖,为我县“互联网+旅游”发展提供基础支持,逐步实现主要景区景点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

三、加强旅游营销推广

继续举办以宣传推介文化旅游品牌为目的的节庆节会活动,制作更新全县文化旅游宣传光碟、画册和旅游指南手册等,完善蓝山县旅游网、建立蓝山县旅游微网络等。健全新信息平台营销,完善提升我县智慧旅游系统,开展信息发布、网上预订和销售业务,利用新媒体开展微营销。同时加大对目标市场的精准营销力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圈。

四、改革创新文旅产业体制机制

加强政府主导,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全域旅游领导协调机制,深入推进蓝山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确保运行有效。将旅游业定位为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综合性支持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得到具体体现并取得实效。

专栏7-1 蓝山县“十文化旅游工程

实施湘江源旅游度假区、蓝山县红军长征党性教育基地、蓝山县百叠岭茶文化生态旅游区项目、云冰山旅游区、游客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第四篇 城乡融合,建设魅力新蓝山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完善基础设施,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构建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建设魅力新蓝山。

第八章 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根据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要求,立足蓝山县的区位交通优势、产业基础与自然资源优势,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从实践出发,合理划分全县地域空间,加强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着力优化县城空间布局,完善交通物流体系,改善市政基础设施,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遵循生态优先的理念、锚生态安全底线,形成“一环三屏、两纵一横、三核三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一环三屏:锚生态本底,强调绿色发展

一环:主要由舜水河风光带-斜溪河湿地公园-柳溪河公园-夔龙山公园等主城的中心城区生态景观绿环,是中心城区最核心的生态景观廊道。

三屏:主要包括西侧的凤冠岭山体生态屏障、东侧的雷公岭-石榴花岭山体生态生态屏障以及北侧的田园景观生态屏障。

二、两纵一横:拉开城市骨架,实现产城联动

东方大道横向综合发展轴:依托东方大道打造东西向的城市综合服务轴,沿轴线集聚发展公共服务、商业休闲、居住生活等城市服务功能。新建兴蓝大道,增强城市发展辐射功能。

蓝山大道纵向城市发展轴:依托蓝山大道打造(G537)南北向的城市发展轴,沿轴线重点发展居住生活、公共服务等城市生活功能。

创业大道纵向产业服务轴:依托创业大道打造南北向的城市产业服务轴,沿线重点布置产业服务、商业商贸等产业配套服务功能。新建蓝俊公路县城段,加快形成县城环城道路圈,拓宽县城空间发展。

三、三核区:集聚城市活力,展示城市魅力

1.三核

城市综合服务中心:结合东方大道打造蓝山的城市活力中心,重点置入区域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商业设施,打造为最具区域影响力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产城融合服务核心:结合东方大道与蓝山大道交叉口打造蓝山的产城融合服务核心,向南延续城市生活服务功能,向北承接产业生产服务功能,重点置入商业商贸、居住生活以及酒店配套等产城共需的功能,打造为蓝山中部的主要服务核心。

城市生活服务核心:结合蓝山市政广场,协同西侧的夔龙山公园,重点发展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以及居住配套等城市生活服务功能,打造为蓝山南部的城市生活服务核心。

2.

品质西区大力实施蓝山大道东西两侧区域开发,突出物流仓储中心、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高档小区建设,建设集会展、文体于一体的多功能会展中心

活力园区加快东方大道两侧区域开发,突出集约化、集聚化发展,完善生产生活配套。

高铁新区实施“高铁+”战略,在争取永清广高铁过境后规划建设高铁经济圈、物流园。

专栏8-1:蓝山县高铁新城计划

高铁新城。依托永清广高铁过境蓝山并设站机遇,规划建设县城至高铁站快速连接线,合理布局沿线水电路讯等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科教文卫体等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承接产业示范区,培育壮大新兴支柱产业,打造高铁新城。

第二节 打造精美蓝山县城

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全力推进“城镇提质”,着力打造精美县城。

一、扩大县城规模

着力推动县城扩容,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定和落实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其它常住人口在县城落户实施方案,优先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县城,着力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以产业兴旺和集聚商贸吸引流动人口常驻,不断做大县城人口规模。促进产城融合,吸引和留住人口,新增3万人左右农村转移人口和外来高层次人口就业,提升县城人气。到202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预计达1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6万左右。

二、完善各级基础设施配套

强化规划性科学推进城区重点项目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老旧城区雨污管网改造。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雨污、垃圾、停车、燃气、绿化、公厕、亮化、广告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用水排水许可制度,尽量减少政府投资。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居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类率达到70%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新建西路延伸段、南平西路延伸段、新民西路延伸段、边贸北路延伸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三期、蓝山大道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

积极争取蓝山高铁过境道建设,完善东、西环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建设“一城一乐”,打造蓝山大道、东方大道两侧机关和小区建设,亮化、美化城市形象。

推进夔龙山公园二期、七里江湿地公园、两头寨开发建设,加快舜水河、龙渠道景观大道建设,建设完成柳溪河公园等建设。

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和餐厨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建设完成建筑垃圾收纳场及回收利用项目建设。

三、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及棚户区改造

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及棚户区的基础设施,并入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将公共设施落后、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进行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线路改造,改善交通和绿化条件,铺设燃气管道,建设医院、学校等配套基础设施。

四、严格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和绿色建筑推广

进一步健全建设工程报建、图审、招投标、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快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

五、大力推进人防建设工作

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建设方针,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使命任务,加强人民防空“五大体系”建设:一是组织指挥体系建设。完成《蓝山县人民防空袭方案》修订,加快县人防指挥中心项目(15118工程)建设,升级改造人防机动指挥所、传统警报器,试点推进LED多媒体电子显示屏等多载体的预警报知体系。二是人员防护体系建设。把防空地下室建设要求纳入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完成《县城人防工程专项规划》修编,全面落实“以建为主、以收促建”要求,严格人防行政审批前置关,加快防空地下室“结建”工程建设,力争“十四五”期末,县城人防工程使用面积达到人均1平方米以上。结合乡村振兴,在县城周边乡镇选择合适地域,兴建1-2个人防疏散地域。三是目标防护体系建设。编制区域内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总体规划,有计划地试点开展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建设、训练演练。四是专业力量体系建设。完善信息防护、抢险抢修、医疗救护、消防治安、防化防疫警报通信、交通运输等传统人防专业队伍,组建伪装设障、心理防护和平战转换等新型人防专业队伍,加强人防志愿者队伍建设。五是支撑保障体系建设。严格人防依法行政,加强人防易地建设费征收管理,强化人防经费保障,提高人防支撑保障能力。拓展人防公共服务功能,强化地下空间整体规划、有序开发,鼓励利用人防工程经营商贸仓储地下停车、地下通道等,扩大城市容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现象;全面推进人防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媒体,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

第三节 加快发展特色小镇

依托蓝山特色乡镇资源,强化规划设计,着力加快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城镇发展,发挥特色小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到“十四五”期末,建成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5个。

专栏8-2:蓝山县特色小镇培育计划

皮具箱包特色小镇。塔峰镇依托独特区位优势和优势,加快皮具产业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建设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展示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体系,打造创业、居家、学习、医疗、休闲集一处的产镇融合布局。力争到2025年,将蓝山县皮具箱包小镇建设成入驻企业500余家、年总产值200亿元、年税收5亿元、就业人数10万余人的创新创业水平在同行业中比较靠前的示范基地。

特色农业小镇。塔峰镇舜源片区依托平坦开阔地势,肥沃土壤,及盛产优质大米,以脆嫩享誉省内外的早熟黄瓜,闻名全省、销往省内外的大白苦瓜,稻田养鱼等特色,打造“农字号”特色小镇。

农贸商品交易小镇。楠市镇依托盛产花生、黄花、烤烟、茶油、茶叶、大蒜等经济作物,黄花供外贸出口等丰饶产物,蓝、宁、嘉县居民主要交易市场之一等优势地理区位条件,凭借“十四五”规划的通用机场,综合蓝连公路、郴道公路,贯穿东西的厦成高速公路,打造成为湘、粤、桂农贸商品集散中心和现代物流特色小镇。

边界口子镇。所城镇是蓝山县域南部的增长极,湘粤边境的中心镇,镇域经济、文化、政治、交通中心,发展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特色的边贸口子镇。

旅游小镇。依托毛俊水库,毛俊镇是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以观光农业为辅的旅游型城镇。

第四节 加速智慧蓝山建设

推进智慧城镇建设,促进我县经济转型。以改善民生为主线,助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城镇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城市辐射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发挥城镇数据运营中心对智慧城镇各系统数据的整合分析、决策功能。建设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和公众决策数据,提升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系统升级及在公安、城管、应急、交通、土地、人口等方面的共享应用,促进公共信息的有效融通。“智慧蓝山”云平台为载体,依托大数据技术,充分运用网格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建成“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系统化治理”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信息化、精细化。推进智慧应用项目建设。设计多级的指标和子系统项目,引入社会专业机构作为智慧城市发展运营主体,综合统筹实施项目建设管理。开展智能政府平台、智能校园、智能楼宇等方面的建设。

专栏8-3 蓝山县“十”市工程

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实施蓝山县老旧城区污水管网改造、蓝山县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工程、蓝山深燃场站建设项目等项目

供排水设施项目实施蓝山县县城供水管网改造、蓝山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蓝山县乡镇污水处理厂项目。

住房保障项目实施高档小区开发、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四馆两中心项目。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市民活动中心。

其他项目实施电网下地、双向供电、智慧停车场


第九章深度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建设美丽幸福蓝山为目标,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推进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升级

把扶贫产业与乡村振兴产业有机衔接,重点发展我县“一特两辅”特色产业(蔬菜、生猪、中药材等)发展方式从注重产业覆盖向注重产业长效发展转变,扶持环节更多从生产环节向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方向转变。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等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加大对低收入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点产业项目财政资金支持,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相衔接。

二、加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政策统筹

进一步延续、深化、提升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坚持“四个不摘”,在乡村振兴的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投入支持方面,仍然要体现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倾斜,以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引导财政投入、金融保险、科技人才服务等资源要素统筹投入、全域覆盖、全体受益。调整完善现行政策,对扶持发展类政策调整优化,并逐步由特惠转向普惠。

三、加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机制有效衔接

“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成功经验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建立健全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明确党政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深入推进“户帮户亲帮亲,互助奔小康”行动,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继续落实好“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扎实抓好“回头看回头改”。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加强贫困人口的跟踪监测和边缘贫困户的及时帮扶,竭力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实施村干部履职动力、能力、绩效“三提升”工程,提升村干部待遇和能力,稳定村干部队伍。建立县级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选拔的重要标准。同时,将第三方评估在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

第二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市人才入乡激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家庭保障为基础,强化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倡导集体在社会保障中的积极作用,发扬社会互助精神,从而形成以家庭为中心,集体、家庭、社区、个人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保障体系,全面防止返贫。因地制宜,逐步分层次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最低生活保障到农村医疗,从五保户到农村社会养老,建立起内容齐全、覆盖农村人口在内的社会保障网。

、深化农村制度综合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着力点,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施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通过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流转土地的产权交易,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改革,强化“一户一宅”管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继续开展“大棚房”清理整治,牢牢守住“农地姓农”底线,坚决遏制农业农地非农化乱象。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上,通过完善“三权”分置办法,建立农村养殖水面、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经济林木(果)权证、林地经营权农村“新四”权常态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多权同确”。扎实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善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资产保管、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全年资产清查和定期报告等措施,确保集体资产营运有章可循。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提高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加强村集体经济建设,鼓励多渠道、多措施发展村级产业。到2025年,建成集农村各类产权交易信息发布、产权登记抵押贷款服务、产权交易服务、农业投融资服务、政策咨询于一体的农村产权交易管理专业平台,开设农村产权交易管理绿色通道。

第三节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加快补齐农村基层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县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畅通农村道路。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偏向农村,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特别是县乡道的通行能力,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建设好旅游通景路、资源产业路、乡镇通三级路、建制村通双车道、窄路加宽等农村公路。到2025年,农村通组道路硬化率达100%,农村公路四级及以上占比达95%以上。完善农村客运网络体系,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推动城镇公共交通线路向农村延伸,有序实施农村客车线路公交化改造,推广发展镇村公交。加大建制村已通客车补贴力度,保障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管得好”。积极开展乡村公路日常养护和大中修工程,改善通行客车线路和接送学生车辆集中的急弯陡坡,提高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

2.提升饮水安全。立足“供好水、缩差距”,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建管专业化,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和水质保障体系。到2025年,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显著提升,农村规模化工程服务人口比例达50%以上。

3.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实现深度覆盖,5G网络实现农村重点区域普遍覆盖。提升数字乡村治理智能化能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建设县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益农信息社正常运营。到2025年,全县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提高到50%以上。

4.突出能源保障。创新农村能源服务体制机制,构建清洁高效、多元互补、城乡协调、统筹发展的现代农村能源体系。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以电网为基础,与天然气、大中型沼气、太阳能等管网互补衔接、协同转化的能源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天然气、农村沼气池等能源项目建设,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小风电等小型能源设施,实现农村能源供应方式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制定清洁能源扶持补助政策,推进绿色能源示范村建设。

、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1.推进城乡公共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和完善乡村学校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实施普惠制幼儿园建设,优先新建、改扩建乡镇公办幼儿园。扎实推进芙蓉学校建设。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县职业教育院校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充分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全面振兴需要。做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推动城乡教师常态化交流,建立城市教师乡村挂职交流制度。加快蓝山“教育云”建设,完善教育信息“三通两平台”体系,推进县、乡镇各类优质教学资源联网共享,大力发展互动教育、个性定制等在线教育服务,培育数字教育新业态。

2.推进城乡公共医疗卫生资源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融合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医疗标准和同样的医疗报销政策,构建覆盖全面、一体化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深入开展医德医风、医疗、医保、医药“四医联动”的医疗卫生综合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高素质的医护人员。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推动城乡医生双向交流,提高乡村医生业务能力。统筹县、乡镇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电子健康档案等数据库建设,推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发展。

3.推进城乡文化体育资源互融互通。加快县、乡级文化体育设施提质改造。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推广健康操。建立村级文化阵地网格,打造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作用,鼓励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网点服务、流动服务,建立流动服务平台。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

4.实现社会保障向农村全覆盖。扎实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建设,统筹做好“一老一小”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建立以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活动)中心为主体、区域性养老中心和中心敬老院为引领、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养老机构与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推进智慧养老发展。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县所有社区(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重点扶持发展“茶一柑一菜一药”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业等,支持农民、返乡人员组建创业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家庭农场、手工作坊、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鼓励兴办环境友好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乡村车间、村集体企业,打造“一一品”带动就近就地就业。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开发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特色岗位,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2.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就业服务平台,完善覆盖城乡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训、远程培训和在企业建立培训基地等形式,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互联网+公共创业培训”、“本土人才”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3.加强农民就业保障。落实农村创业税费减免和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完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最低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对于符合相关条件的小微企业,建立创业担保贷款机制。对返乡创业农民给予创业补贴、免费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政策支持。

第四节 持续推进绿色文明

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居宜业的美丽幸福家园。

一、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优化农业生产区域结构,推进农业绿色生产转型。提高耕地质量,加强耕种培肥,提高地力生产能力。加快推广应用高效缓释肥料、高效低风险低残留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型产品,全面推动养殖粪污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推广饲料加工、饲养管理、粪污清理、控温控湿、动物防疫、牧草收割等智能化、自动化机械设备,提高养殖场设施装备水平。

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抓好农村人居环境“五治”。抓好“治厕”,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根据农户集中居住与分散居住特点,全面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厕所的改造与管护,到2025年,全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抓好“治垃圾”,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探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完善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全面推广“一约四制”,到2025年,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对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村占比达到85%以上,“一约四制”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抓好“治水”,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加快污水处理厂、生态污水处理池及其它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到2025年,所有乡镇实现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村占全县乡村比例达到80%以上。抓好“治房”,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农村四类“空心房”整治,实现行政村“空心房”拆除率达90%以上,大力整治农村无序建房,将农村新建农房全部纳入规划管控与建房管理。抓好“治风”,有效遏制大操大办、乱埋乱葬、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2.建设全域美丽宜居乡村。实施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做到所有行政村应编尽编,加强乡村规划许可管理。编制全市乡村风貌整体设计和乡村风貌建设技术导则,指导民居特色的整体塑造。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坚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集中整治活动,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清洁、村庄周边清洁拓展,着力培养农民群众卫生健康意识和环境保护理念,实现所有村庄常年保持干净、整洁、有序。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全面推行村庄分类提质,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和示范片。

3.健全人居环境管护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经费保障运行、村庄日常保洁、领导联点共建、督导考评等四项工作机制,推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化、常态化。

三、因地制宜,强化特色风貌建设

基于蓝山民俗文化特色,充分发掘区域文化特色,加大对瑶族文化、古村落文化等民俗文化的宣传及保护力度,实施乡村文脉保护和传承行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村文化资源共享及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农村集镇文化中心、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积极组织乡村文化活动,培育壮大以“乡土文化、乡村物产、乡间手艺、乡居生活”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和特色村庄。同时根据各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结合传统古村落保护,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提升农房建设品位和质量,因地制宜推进空心房整治、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扩面提质,创建一批美丽乡村、秀美屋场、五美庭院。

第五节 切实提高治理能力

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全稳定、和谐有序。

一、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1.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以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目标,调整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依托自然村、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组织负责人,推行村“两委”班子交叉任职,鼓励非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或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提高村民委员会中党员比例。全面推进党支部“五化”建设,全力打造党支部建设“升级版”。加大农村干部学历教育和后备干部递进培养力度,推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提升长效机制化。

2.健全基层党员学习培训制度。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继续实施“头雁培训计划”,采取市级重点培训、县级普遍轮训、乡级日常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分类抓好村(居)“两委”班子成员履职能力培训。健全落实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强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村党组织书记每年应当至少参加1次县级以上党组织举办的集中轮训,乡镇党委每年应当对党员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1次。健全党员岗位争先创优长效机制,树立先进典型。继续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培训工程。

3.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严肃党的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全面推行“支部主题党日”。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协商议事渠道。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制度,促进乡村事务运行健康有序。从严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坚决防止借乡村建设之名新增村级债务。

二、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

1.增强村民自治能力。健全村级自治制度,引导农村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个人有序参与农村发展事务,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拓展“亮栏”行动,推动线上线下村务公开常态化。充分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依法依规修订村规民约。探索建立县、乡社区发展基金,支持运用“一事一议”机制开展微治理、微建设、微服务。

2.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便民高效服务为宗旨,各乡镇大力推进“互联网+一体化平台”建设,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实现县、乡、村“服务一扇门、审批一枚章、事情一次办”,提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及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3.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统筹提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法律进乡村(社区)”活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等,构建覆盖全县乡村的法治文化体系。推进村镇政机关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和完善对村官的监督约束机制。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法润三湘”公共法律服务志愿点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乡镇工作站、村(社区)工作点建成率达100%。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全面实施农村辅警“113工程”,推行“互联网+警务”,扎实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室建设。深化乡村“雪亮工程”建设与应用。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依法加强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4.强化道德教化。坚持德治为先,强化道德教化在乡村治理中的辅助作用。进一步在广大农村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集体意识、法治精神和民主氛围。开展文明村镇创建,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提高村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积极开展“新乡贤”评选活动,构建弘扬新乡贤文化。继续深化“治陋习·树新风”乡风文明建设年活动。

专栏9-1 蓝山县“十四五”农业发展工程

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程。以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在政策、要素、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打造5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动态调整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科学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善水源地管护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推进乡镇集中供水,提升农村饮用水供给能力。加强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建设。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分区施策、梯次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农村能源保障工程。推进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供电能力和电气化水平,扩大清洁气体燃料利用规模。到2025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100%,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100%,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千伏安以上,基本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智能高效的现代农村电网,天然气基础设施覆盖面和通达度显著提高。

乡村交通物流提质工程。按照建设“四好农村路”的要求,改善路网结构,提升公路服务水平与安全水平,加快通组道路和农村巷道建设,推动城乡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邮政快递、供销等网络设施融合发展,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建立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和农资产品下乡、城乡结合的双向绿色物流通道,改进提升一批传统流通网点,加快建成一批农村物流功能突出、服务“三农”效益显著的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到2025年,全县自然村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

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引导通信运营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5G建设试点、应用试点和商用工作,推动通信运营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建立空间化、智能化的新型农村统计信息系统,深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加强县、镇(乡)卫生院、村卫生室数字化改造建设,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稳步发展。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种形式“三下乡”活动,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推进优秀乡村文艺作品传播。开展智慧乡村旅游示范,鼓励旅游热点乡村进行数字化设施建设,扩大乡村品牌影响力,激活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大数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区。到2025年,争取农村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100%,乡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门式”办理,村级信息服务站实现全覆盖。

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工程。推动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县级全覆盖,推进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网点建设、土壤墒情监测网点建设,科学指导农业抗旱灌溉。加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推进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项目建设,在全县开展动物疫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外来动物及动物产品报验站、生猪相关车辆集中消洗中心、陆生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等。

“绿水青山净土”生态恢复工程。加强湘江源头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两口一源”(取水口、入河排污口、饮用水水源地)监管力度,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完善水资源保护及河湖生态修复队伍建设及技术设备建设。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继续开展“矿山复绿”行动,重点推进湘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舜水河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实施好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因地制宜菜单式遴选农田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秸秆农膜污染等治理技术,集成配套治理工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果茶园、蔬菜水肥一体化推广示范等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建设。到2025年,力争矿山土地还绿率60%,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5%以上。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建设垃圾压缩中转站5个、实行农村垃圾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卫生填埋外的其余垃圾终端处理方式,大力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积极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垃圾转运车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垃圾转运能力。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积极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厂、生态污水处理池及其它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和处理能力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继续推进楠市镇、新圩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全县范围内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座污水处理厂,对毗邻城镇的村庄,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对人口集聚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对人口分散的村庄,采用“四池净化”式分散处理,对农家乐污水,建立隔油池纳管治理。强化农村水环境治理,结合河长制建设,以河、塘、沟、渠、库等水域为重点,清理水域漂浮物,清除堤岸杂物和生产生活垃圾,确保无丢弃的病死畜禽、无农业生产废弃物,水质清澈。规划期内,全县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4个,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30个。

农村“厕所革命”。持续实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建项目,加快推进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厕所后续管护机制建设。到2025年,完成改(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0.5万户,新建农村公厕20座,建设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示范点1个。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推进畜禽资源化利用提质改造,建设、升级改造与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的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和有机肥加工厂1个;建设10家病死畜禽临时储存点。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建设秸秆全量利用县和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完善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引进主推技术,培育市场主体,健全保障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治”工程,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示范片。选择1个乡镇实施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联点成线、联线成片,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线路、示范片。到2025年,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线路1条,示范片1个,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含特色精品村)10个。

乡村教育提升工程。加强乡村学校质量监管,大力提高乡村学校质量。加快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继续支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全面落实农村学校教师补贴和农村教师人才津贴,加强乡村教师、校(园)长继续教育培训、“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培训。实施并扩大特岗计划规模,落实好特岗教师待遇,加大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力度。到202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总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88%左右。

健康乡村建设工程。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医护人员管理,大力开展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加强乡村中医药服务水平提升和管理。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40%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初步形成分级诊疗格局。

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村(社区)文体广场建设,结合传统节日、民间特色节庆、农民丰收节等,因地制宜广泛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到2025年,建设1个特色文化名镇和1个特色文化村。

健康养老提升工程。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为留守、鳏寡、独居、贫困、残疾等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关爱服务,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到202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5张,50%的乡镇建有一所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医养相结合、服务失能老年人的农村养老机构,65岁以上失能、半失能困难老人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42%。


第十章 致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积极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永清广高铁设站蓝山,积极申建蓝山通用机场项目,规划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基础设施网络化,信息化,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设施管理

坚持“畅通无阻、高效便捷”的建设目标,依托现有铁路、公路干线,继续完善交通物流体系,重点建设出境快速通道,着力优化干线公路和联网公路,不断完善乡村公路网,切实优化交通组织方式,形成通道顺畅、干支相连、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

一、构建对外交通新格局

着力推进高铁线路增加完善工作,完善国省干线公路修建改造工作。积极争取永清广高铁、桂永郴赣铁路过境蓝山并设站,以融入湘粤高铁经济圈,打通蓝山对外交通新通道。积极推进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民用运输机场前期规划准备工作,申请建设蓝山通用机场,将机场布局于楠市镇,推动蓝山打开对外开放新局面。依托多条高速高铁交汇优势,筑巢引凤,变过路经济为通道经济,打造以永清广高铁和“二广轴”为核心的大湘南开放门户,打通出海、产业、旅游大通道,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抢占湖南省对外开放的新制高点。继续建设G647蓝山湘江源至宁远九嶷山公路(蓝山湘江源(长铺)至高塘坪公路),争取开工建设G647蓝山高塘坪至宁远九嶷山(两岔河)段公路。全力推进G537蓝山祠堂圩至岭脚公路用地报批及征地拆迁、资金筹措及建设等工作,完成道路升级改造。继续G647蓝山县城至火市一级公路、火市至毛俊水库二级公路的用地报批及征地拆迁、资金筹措及建设等工作。争取开工建设S231蓝山所城至江华湘江公路(蓝山段)。全面启动大洞至火市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尽快完成项目工作。

二、建设智慧交通

科学精准推进高铁站选址工作,带动并全面提升城市道路管理网格化、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水平。完善德政北路、科技北路、龙泉南路等“五纵五横”路网体系。县城舜乡路以北、边贸路以西、二广高速以东、二广高速连接线以南约3平方千米区域范围内整体实施县城西拓主城区人行道、停车位、树池树篦、路灯节能改造等附属设施建设完成。拉通省道国道县路与高速公路的连接,推进湘粤北路等城区道路建设,解决断头路问题,力争将蓝山大道、东方大道打造成城市景观道。完善地下管网、公交车站点、公共停车场等城市配套设施,集中整治马路市场,不断改善县容县貌。

三、推动农村公路建设

优化农村公交路线,增加公交车站点,增设公交班车,完善全县农村公路运输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四好农村路”乡(镇)村公交,争取做到“村村通”班车全覆盖;进一步明确城乡公交一体化政策,完善城乡客运线路布局,加快县城主要干道公交车站和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推动智慧充电桩项目建设;积极开通旅游专线,提升农村物流业水平,带动县域相关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实施乡村公路连接、路网连接畅通工程。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级基础设施工程与项目,提级改造农村公路,优化完善农村路网,新改建农村公路桥梁,新建安保设施,整治油返砂公路,加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的实施力度,构筑安全、耐久、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疏通城区及乡镇之间的交通循环,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连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第二节 加强水利设施修缮管理

强化城乡供水系统建设,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做好河流防洪设施建设,构建蓝山防洪减灾体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和市场运营机制,不断完善水利设施,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水量、水质得到安全保障。

一、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加快城区防洪堤防工程建设,推进重点乡镇堤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防洪风险编制工作蓝山境内舜水、俊水、钟水及其支流、各乡镇小溪流进行综合治理。高标准推进蓝山防洪建设,深入推进蓝山县城区排水防涝工程建设,做好蓝山城区12条市政道路的排水管网以及2个排水涵洞的建设,沿道路铺设DN600-DN1200排水管道25千米,雨污检查井212个,雨水口642个,排水箱涵2座等。推进榴源水库建设,在流沙河上游修建中型水库,建设和完善市水利局与各乡镇之间的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指挥系统

二、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积极实施蓝山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毛俊水库的二三期建设等项目,完成新建或改扩建供水工程,全力加强塔峰镇南部片区八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两江口水厂工程(二期)、楠市水厂扩建供水工程(二期)、白鳲洞水厂供水工程(二期)、毛江水厂与新圩水厂的联通合并等4处较大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二期续建和改建,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保障城乡生产用水。加快完成节水供水重点水利、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改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推广农田水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建设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城乡统筹区域集中式供水,加速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加快供水管网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已建成供水管道资源,建设分片联网的城市供水管网系统。

三、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升级改造现有污水处理厂,全面提高污水处理标准,升级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加强老城区截污、排水系统建设,新建城区要严格落实雨污分流措施;新建的污水处理厂要采取除磷、脱氮、消毒措施;加强污泥处置、污水处理回用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工业园和经济发达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完善配套管网建设,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加大主次干道雨水管网提标改造力度,结合主次干道改造同步进行提标改造。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实施污水支管到户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再生水资源利用。大力推广再生水资源在景观用水、绿化等方面的再利用。

四、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建设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库及综合应用平台。加快科技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建设智慧水利。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鼓励和保障机制。打造水文化宣传载体,开展水利知识科普,培育节水绿色新文化。

第三节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

积极做好各风电项目建设有关服务工作,加强跟踪和对接,促进在建项目早日投产达效,不断提升工业能源企业税收在全县财税总收入的占比。

一、加快供电工程建设

加强城区配电,保证高质量供电。积极争取城网、农网改造项目,提高供电安全。新建110kV电网变电站2座,改造扩建变电站3座,新建35kV电网变电站1座,改造扩建变电站2座。新建10kV城网线路25条,新增10kV农网主线13条。新建、改造10kV架空线路114.3km,新建10kV电缆线路35.1km。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制定和实施贫困村通动力电规划,提升电力普遍服务水平。

二、加快推进天然气等新能源发展

充分发挥新能源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以新能源装备高端制造带动新能源开发应用,促进新能源生产装备制造、配套设施的建设及相关运营维护发展,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和扩大应用范围,实现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积极推进永州市布局规划的嘉禾-蓝山宁远-蓝山等天然气官网建设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LNG)气化站建设摸索汽车加气,主要用于公交车、出租车的能源替代。推进场站二期建设,作为蓝山的供气补充。争取政府补助对老旧小区进行天然气改造,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质。加强市政管道建设及管道成环预计10公里。积极推进蓝山“三同时”政策落地,提升天然气普及度,同时避免因前期缺少燃气设计所引发的安全隐患。依托蓝山优势农林资源规划建设生物质发电厂。做好光伏发电,积极推广太阳能路灯和屋顶光伏。

第四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交通等前沿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平台的技术水平,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平台支持。加强新型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风电、水电、生物质电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一、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行业推进、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原则,加强5G网络规划布局,加快5G网络建设,深化5G网络应用示范,推动蓝山县5G建设,促进蓝山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当前处于5G网络集中建设初期,面临着投资成本、建设协调等多方面问题,需统筹布局,加大地方政策支持和落地实施,进一步发挥通讯网络运营企业的建设运营主体作用。

二、推动信息基础设施提升提质

强化实施“宽带中国”发展战略,在我县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高速通信网,满足宽带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通信服务。全县中心城区无线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农村无线网络热点覆盖率达40%以上,“无线城市”基本建成;加快“光网城市”战略的实施,光纤发展指数达到60%,城市光纤到户覆盖率提升至85%。解决部分城区深度覆盖不足及小部分农村区域尤其是瑶族偏远乡镇的信号弱覆盖问题,城区5G覆盖率力争在2025年重点区域达到80%。

三、加强新能源充电桩建设

进一步编制、完善居民住宅、公建配套停车场(库)新能源充电桩的空间分布与配套换电服务,保障新能源汽车的无忧畅行。加强对已建或在建的场所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充电桩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对新能源充电桩的管理,加大对占用或损坏充电桩行为的查处力度。着力解决个人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积极推进蓝山县公交一体化及智慧充电桩建设项目,新建城南城北客运站、充电桩建设,促进蓝山新能源更加普及。

专栏10-1 蓝山县“十四五”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

交通扩容改造工程新建永清广高铁蓝山设站、桂永郴赣铁路蓝山设站工程,突破推进蓝山县高铁建设,蓝山县通用机场建设等工程,全面推进路网升级改造,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干线公路提质工程。加快推进G647县城火市、火市至毛俊水库G537蓝山祠堂圩至岭脚干线公路、G647蓝山湘江源至宁远九嶷山公路、S321蓝山所城至江华湘江公路(蓝山段)、大洞至火市公路,全面申通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路网,逐步实现县与县之间以一级公路相连接,县与乡镇、重要乡镇与重要乡镇之间以三级公路相连接。

农村公路升级工程。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采取补充网的规划形态,将国省道形成的路网加密,达到与国省道及相邻地区的有机衔接和相互补充,以及乡镇与县城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的快速联系,基本形成覆盖广泛,通村畅乡,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推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

水利工程。加强水利建设,实施永州市蓝山县城区排水防涝工程建设、陈家洞水库、塔峰镇南部片区八村饮水安全工程、蓝山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提高蓝山县饮水能力与供水能力。信息建设工程。

能源储备设施工程实施蓝山县公交一体化及智慧充电桩建设项目、蓝山县创新创业园标准厂房光伏发电建设项目等工程提高能源供给能力

信息建设工程。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政府项目,提高信息建设水平。


第五篇 绿色和谐,建设幸福新蓝山

发挥生态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坚持保护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建设绿色和谐幸福新蓝山

第十一章 和谐共生,建设绿色生态蓝山

切实扛起湘江源头保护的政治责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黑臭水体、工矿企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扬尘污染等问题专项整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巩固提升生态优势。

第一节 优化城乡人居环境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明导向,狠抓整改治理,切实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营造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质量优良、整洁有序、低碳发展的生态蓝山,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

一、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打好“蓝天保卫战”

加强大气污染严格防控,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工业重点行业废气、烟尘、粉尘治理设施提标改造,整治工业企业废气污染。深入开展交通污染治理,持续开展黄标车淘汰工作,积极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加快充电桩规划建设,加强加油站污染排放环境监察。推进城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控制施工和道路扬尘,对进出场道路进行硬化,对易引发扬尘的裸露物料、沙土进行覆盖,定时定期对城区道路进行洒水、清扫、冲洗作业,通过多种方式减少扬尘污染。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改善以煤为燃料形成的煤烟型污染。

二、强化水污染防治,打好“碧水保卫战”

以湘江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湘江源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河流整治工作,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大力推进河道综合整治,修复河道生态功能,改善湘江源头流域水环境质量。深入实施永州市蓝山县湘江源舜水河综合治理项目、蓝山县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永州市蓝山县县城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等项目,推进蓝山“水更清”。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强化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

三、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打好“净土保卫战”

编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方案,以耕地土壤环境保护为重点,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和分类管理,实现受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加大环境执法和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土壤污染。严格环境准入,防止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新的污染。定期对排放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工矿企业以及污水、垃圾、危险废物等处理设施周边土壤进行监测,规范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严格落实垃圾处理设施防渗措施,加强对非正规垃圾处理场所的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科学施用化肥,禁止使用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严格控制稀土农用。加强建设用地环境风险分类管控。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强制调查评估制度,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第二节 保育湘江源头生态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蓝山舜水河、钟水河、俊水河等流域综合整治,切实保护湘江源。以实际行动扛牢湘江源头保护政治责任,全面贯彻推进“河长制”,广泛宣传湘江源头保护与河长制工作成效,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河长制”的监督、考核与问责机制,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坚持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让湘江源头大地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广实施林长制。全县全面建立县、镇、村党政主要负责人分任三级林长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林业管理队伍,确保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

一、强化湘江源头生态保护开发

作为湘江源头,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强化湘江源治理,实施湘江源头区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重点生态区保护与建设等重大工程;开展湘江源头流域治理,实施蓝山县舜水河、俊水河、钟水河、蓝溪水、濛溪水等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严格控制湘江源头地区的开发活动,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生态退化。深入推进河流整治工作,加强流经蓝山的河流综合整治,改善水环境质量。大力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和“生态廊道”建设,修复河道生态功能,改善湘江源头流域水环境质量。构建沿河城镇区城市的雨污分流体系,对沿河城镇区的截污管网进行清淤改造和河道沿岸湿地修复工程,对沿岸农田土壤、退水等产生的面源污染进行生态截污治理。加大对舜水河上游的保护和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定期开展巡河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全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群众生活污染、河道采砂等重点环节治理,确保舜水河水清岸绿。

二、加强“河长制”建设

以湘江源头潇水、舜水、俊水、钟水为重点,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实行“河长制”,构建协调有序、责任明确、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库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制”,落实“一河一策”方案,开展河流河道划界确权和编制《蓝山县河道采砂规划(2021-2025年)》《蓝山县春陵、舜水河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根据我县河流水系水库及管理体系,建立河库级别和河库所在地相结合的多级“河长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全面履行河库保护管理责任,创新河库管理保护机制;实施山水林田库湖系统治理,有效修复和恢复河库生态功能;加快实现“河流畅通、水质良好、生物多样、岸线优美”的目标,为建设生态新蓝山提供强劲动力。大力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确保“责任到人”,从根本上维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逐步让每一条河流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第三节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一、完善政策机制

树立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低碳产业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和社会节能相结合,围绕实现节能目标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两大中心任务,持续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推进依法节能降耗,促进产业低碳发展。

二、严格节能降耗标准

对标国家节能降耗标准,抓好重点行业和用能大户节能改造。鼓励高耗水企业循环用水、串联用水,发展外排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和“零排放”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鼓励农业立体种植、养殖,大力推广轮作复种、间套作等耕作方式。鼓励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建材产品、铺路和回填等。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继续推进垃圾分类回收,推动智能回收、自动回收等新型回收,实现废旧金属、报废汽车、废机电设备、废电线电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四、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打造清洁能源建设示范县,努力将蓝山风电开发建成百万千瓦清洁能源产业,打造“中国清洁能源之都”,到2025,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发展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逐步实施屋顶光伏发电、新建220KV变电站。实施节能环保产品惠民工程,出台绿色低碳产品支持政策,强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激励,落实绿色政府采购制度。加快光伏路灯、光伏摄像头等清洁能源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快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布局,降低充电成本,全方位构建绿色交通。

五、推动资源节约集约

在城镇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旧城改造、园区开发、农民集中居住等方面,积极探索新的节地经验和模式。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盘活存量资源。巩固矿产整治整合成果,有序推进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以建筑施工为重点,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做好对钢材、木材、水泥等主要材料的节约使用。大力推行再生材料和替代材料运用,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提高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效率。大力推行多层标准厂房,节约工业用地。

第四节 强化生态监管机制

一、建立源头控制制度

建立河库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开展水域、滩涂、岸线等自然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合理有序推进潇水、舜水、俊水、钟水干流划界确权工作。根据确权划界,全面细化落实“河长制”“库长制”,抓好源头管控。落实“三线一单”管理制度,按照区域特性合理划定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与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二、落实严格管控制度

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建立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健全环境监管队伍。尽快建立蓝山湘江源头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负面清单制度,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强化区域环评、行业规划环评,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作为审批项目环评的前置条件,探索建立蓝山湘江源头区域污染产业动态退出机制,实行新建项目主要污染物“先减后建”制度,对鼓励类项目按“减一增一”、其他类建设项目按“减二增一”实施。

三、完善监管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生态监管的法律体系,加快制定生态监管的规章条例。制定生态监管配套政策,创新科技监管技术能力,加强监管人才能力建设,优化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完善考核督查问责制度将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纳入或增加生态保护状况权重,突出生态保护绩效。对造成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受到损害的政府和有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监察部门处理。完善严惩制度建设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责任主体、索赔主体、损害赔偿解决途径等,形成相应的鉴定评估管理和技术体系、资金保障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明确违法者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义务,强化对修复过程和结果的监督,增强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实效,切实保障公众生态环境权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重点推进土地与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构建、县内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和湘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等重大工程。突出湘江流域、湘江源头的生态补偿,建议省里单独对蓝山实行适当的定额源头补助,反补工业损失,鼓励生态保护;增加现有生态保护专项资金,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建立下游地区对源头地区的对口帮扶机制。设立湘江上游生态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实现湘江流域上下游错位发展。给予资源税费政策倾斜。争取将征收水资源费中上缴省级的10%部分、资源税省级分享的25%、矿产资源补偿费中上缴中央和省级的70%等,全额或部分返还给源头地区用于生态保护建设,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倾斜力度。

专栏11-1 蓝山县“十四五”生态领域重点工程

水污染防治工程。实施永州市蓝山县湘江源舜水河综合治理项目、蓝山县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永州市蓝山县县城黑臭水体整治工程、蓝山县舜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工程、蓝山县舜水河、钟水河、俊水河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截污管渠、生态护坡、污染底泥清理、生态沟渠、防护栏及绿色步道等。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蓝山县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工程、湖南省湘江流域存量垃圾场综合治理亚行贷款项目蓝山子项目、蓝山湘江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石漠化治理、舜水河综合治理、生态廊道建设、湘江源头生态保护与修复、湘江源头森林旅游、蓝山县荆竹瑶族乡历史遗留含砷废渣处置工程、蓝山县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蓝山县生活垃圾分类工程项目等重大工程。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永州蓝山县生活垃圾分类及收转运工程项目、永州市蓝山县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工程、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蓝山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改扩建、畜禽车辆清洗消毒中心、蓝山县动检卫生监督高速公路蓝山站省级边境检查站、扩建13个乡镇动物防疫站等重大工程。


第十二章 改善民生,共建幸福美满家园

坚持共同富裕、共建共享、民生至上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蓝山县社会民生建设。推进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体事业等民生事业全面发展,让广大群众对发展有更多的获得感,提升群众幸福感,加快形成与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进步体系,建设“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新城。

第一节 构建优质教育体系

2025年,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位于永州市前列,全县进入教育强县和人力资源强县行列。

一、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1、学前教育5年左右的时间,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推动城乡同步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符合县情、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宣传力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到2025年,在园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100%。城区幼儿园数量明显增加,基本实现幼儿入园率达到省平均水平的目标。继续推进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2021-2025年城区规划建设3所公办幼儿园,大力提高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学前教育覆盖率。规范发展普惠托育体系,做好在职妇女产假后与学前教育期的后期服务管理,13个早教中心推进优惠开展托育服务。

2、义务教育坚持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有受教育能力的“三残”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10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2%以上,在县域内实现城乡优质均衡发展。

3、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普及高中教育,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注重学校内涵发展,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注重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内在统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学校特色。从硬件、软件等方面把蓝山二中建成标准化学校,办成名副其实的市内高中名校。将蓝山四中从职业中专校区剥离。恢复蓝山一中高中阶段办学。

4、职业教育2025年,形成与蓝山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机衔接,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沟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办学水平省内一流,有效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大标准化中职学校建设,实施扩园增容,完善配套措施,积极为学校提质升格夯实基础。

5、民办教育整合利用资源,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向教育投入,继续落实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一视同仁的政策,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加强对民办学校监管力度,大力扶持民办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6、特殊教育。构建完善的残疾儿童少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到2025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不断满足多元化特殊教育需求,保障其接受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城区规划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将特殊教育学校从三蓝学校校区剥离,改善县特殊学校的办学条件。积极鼓励支持中小学接纳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为残疾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建立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特殊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1、盘活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2025年前以实现校安工程为目标,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分年度全面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办学条件的均衡,并对现有的标准化学校加快学校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室的建设,进一步增加学校的音体美设施、心理咨询室及课外兴趣活动设施。同时结合城市建设与改造、农村城镇化进程以及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以盘活县城周边资源,优化学校布局为突破口,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完善示范性中学配套项目建设,推进中心幼儿园、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等项目建设,改善我县办学条件,使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得到有效改善,校园环境进一步优化。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整体素质。按照省、市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数,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县教育、编委办、人事、财政等部门根据全县教师实际数量和结构,共同制定教师补充方案,采用公费师范定向培养、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配足配齐教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骨干教师数量不低于全县教师总量的1% 。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和定期轮换制度,调优教师结构,按要求配足配齐音体美教师。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完善校长津贴制度,实行城区学校班主任津贴制度,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待遇、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继续实施乡村教师补贴、人才津贴、乡镇工作差异化补贴等优惠政策措施,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完善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配套设施,改善教师居住条件,将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予以保障。

3、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一是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经费只增不减,确保教育七个政策性口子经费较好落实。三是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四是进一步规范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预防和查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确保经费安全。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一是突出德育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育工作体系,认真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继续实施“向日葵工程”,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提升智育水平。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三是强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四是增强美育熏陶。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五是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制定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团体和个体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2、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是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上要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二是加强教学管理。指导学校形成教学管理特色。学校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切实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监督,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超标教学、违规统考、考试排名和不履行教学责任等行为。三是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3、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强化教育督导考核评估

健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创新体卫艺工作机制。当地党委和政府要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并将结果作为干部选任、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强化教育教学督导,将其作为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把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履职行为、学校办学水平、实施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办学方向、教育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队伍、教育生态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地方,要依法依规追究当地政府和主要领导责任;对违背党的教育方针、背离素质教育导向、不按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等行为,要依法依规追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人员责任。

第二节 推进健康蓝山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实施“健康蓝山”行动,不断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实施“健康蓝山”行动,不断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一、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以医保筹资和支付方式改革为撬动点,组建县域医共体,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改革公立医院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分级诊疗,建立“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根据区域特设逐步实现全县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升级达标。借助医共体牵头单位搭建的远程会诊平台,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向下辐射有条件的成员单位。全面推行电子健康卡。完成中心医院医技大楼中医院搬迁项目建设,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设两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所医养模式养老院进一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建立完善基础医疗设备设施,全面服务乡村振兴。

三、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加快理顺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专业能力,加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力度,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十四五”期间完成疾控中心大楼建设。

、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认真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便捷化。突出抓好卫生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妇幼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执法工作等卫生民生工程。巩固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县成果。

、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及时补充人才。按照相关规定配足配强卫生专业人才。加大继续培训力度,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提升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顺畅人才流动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基础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在工资待遇、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积极推进乡镇补贴政策的措施,切实提高医疗卫生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节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推进共同富裕,统筹完善城乡民生保障制度,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1、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大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点面向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贫困劳动力、贫困家庭子女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符合条件的人员给予生活费补贴。

2、优化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失业登记及就业服务等机制。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失业状态的城乡劳动者可在户籍地或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申请享受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就业服务和补贴申领在线办理,加大就业岗位信息在线归集发布力度,开放线上失业登记入口,大力推广“湘就业”微信公众号,推进“311”就业服务

3、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整体提升蓝山就业水平。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加快建设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孵化载体;打造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根据创业孵化效果和带动就业成效,按政策对创业孵化基地给予一定奖补。加大创业支持资金投入加强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扩大创业担保贷款对象,农村自主创业的农民可纳入支持范围。加强创业引导。对正常运营1年以上并吸纳一定规模就业的初创企业、初次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按投入规模和带动就业人数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自主创业的,可一次性发放剩余期限的失业保险金用以支持创业。继续实施创业“双百资助工程”,给予一次性奖补引导带动就业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依法规范做好城乡低保工作。重点加强低保工作管理,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安定、稳定工作结合起来,严格审批程序,按照应保尽保,该退则退要求,执行动态管理,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2、加强低保日常管理工作。以全县城乡低保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强部门间的协同沟通,实现低保信息网和事务网络化管理;

3、加强低保资金的监管。密切与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做好低保资金的申请、配套和拨付低保金,加强低保资金落实的监督检查,更应注重医疗保障的投入,实现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保障金、“残疾人两补”等惠民资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有力保障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

4、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贯彻国务院《社会救助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努力构建分工负责、相互衔接、协调实施、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5、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家庭,以及收入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生活确有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实施阶段性生活救助。加强临时救助与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合理确定临时救助标准。

6、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积极探索重特大疾病救助,扩大“一站式”救助定点医院,合理确定医疗救助标准。加强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

7.加强医疗保障:建立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大保障机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医共体打包支付医保费用模式下的医保监管新模式。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保障育龄妇女住院分娩医疗报销权利。

8.扎实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全民参保登记,以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为重点,基本实现法定人群社保全覆盖。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和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加快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提高高风险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以及失业保险参保率。

三、加强养老工作

1、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积极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加强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建设。

2、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在全县所有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站。逐步形成覆盖区、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居家养老服信息系统,建立60岁以上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严格执行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开办补贴资金。做好10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生活保健补贴发放工作,深入开展社区志愿者助老服务。

3、逐步改善老年生活环境。将老年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社区发展规划,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时未列入项目的小区,通过新建和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缓解老年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利用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文化和运动健身场所。逐步推进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对居住小区、园林绿地、既有道路、建筑物,特别是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努力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活动。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综合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建设规模和管理现状,充分考虑区域划分、生活风俗等因素,突出“集中供养、规模管理、提高服务”的原则,拟向社会招聘高素质、高学历、专业对口的管理人才专职管理,实现敬老院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集约化。

5、推进老年文化体系建设。根据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发改社会[2019]333号文件精神,支持鼓励我县企业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参加普惠型养老专项行动参加项目建设。

四、大力推进民政服务事业建设

1.建立健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加强源头预防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孤儿情况排查建立流浪未成年人的社区保护机制,通过社区综合服务网络,及时发现、教育、帮助儿童不再乞讨流浪按时足额发放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保证散居孤儿能够正常生活和就学。我县将严格执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我县社会散居孤儿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和正在享受的其他社会救助金的差额发放标准。

2.着重抓好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一是湘江源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的科学规范化管理要抓出成效。作为我县新建成的第一所区域性中心养老院,在为我县今后的区域性养老敬老机构合理布局、经营管理、动作模式等方面要做好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县的养老服务机构供养服务水平;二是结合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成我县乡镇敬老院升级改造工作,新建新圩、所城两个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三是抓好蓝山县社会福利中心和福星园两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按照计划有序推进工程进度,更好地补齐我县民生基础短板,增强民政系统为民服务的基础能力。

3.着力完善未成年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发现机制。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完善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发现机制,保证救助服务网络全覆盖。打造救助服务机制,不断扩充救助联动单位,强化各级部门一体化联动,畅通求助渠道,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上下联动、便捷高效的新型社会救助反应机制,构建困境未成年人社会兜底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事后回访制度,对受助未成年人定期回访,通过电话、信函、实地走访等方式,加强对受助未成年人的成长监控,了解返回家乡后的情况,为遇到困难的儿童提供及时有效援助。

4.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殡葬政策法规宣传,成立县殡葬执法大队,确保依法行政。实施殡仪馆搬迁工作,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乡镇集中治丧场所建设。

5.以管理为中心突出社会事务职责。一是强化村(居)民自治。推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成率达到100%,筹备好村居同步换届工作,推进村(社区)支部书记、主任交叉任职,实现“一肩挑”比例不低于100%。二是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三是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四是做好区划地名和老区工作,深化平安边界创建。五是继续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回头看”,深入推动丧葬礼俗移风易俗。六是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七是发展壮大慈善事业。八是做好“撤镇设街道办”筹备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规定,做好资料收集、部门联络、申报材料准备等工作,力争完成“撤镇设街道办”工作目标任务。

五、加强妇女儿童家庭工作

1.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实施《蓝山县妇女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发挥社会力量和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全力保障妇女平等入学、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拓宽妇女就业渠道,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完善落实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落实城乡生育补贴制度,增强妇女生育保障能力,提升生育水平。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加强“两癌”患病低收入妇女救助等特殊困难妇女群体民生保障和法律援助。完善分性别统计制度。支持建设一所高标准的蓝山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2.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坚持儿童优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保障资源配置对儿童基本需求的高度优先。实施《蓝山县儿童发展规划(2021-2025年)》。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实施“农村幼儿园营养改善计划”。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完善儿童监护制度,严格规范收养登记,建立健全儿童福利体系与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暴力侵害妇女、虐待儿童等违法行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高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水平。提升儿童营养及食品用品质量安全水平,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治理机制,提升儿童网络素养。

3.支持家庭发展。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推动完善生育支持、儿童养育教育、老人赡养、促进工作家庭平衡等税收和福利政策,加强对困难家庭、失独家庭、单亲特困等特殊家庭的政策支持、救助和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建设,强化村(社区)家长学校建设。促进发展家庭服务,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倡导夫妻共担家务,提升家务劳动社会化水平。

第四节 促进文体事业繁荣

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弘扬先进文化、壮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弘扬文化事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重塑蓝山文化和人文精神。

一、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要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和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加快“四馆两中心”、社区图书馆项目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成为蓝山支柱性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建立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普惠标准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达到并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引进并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人才,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蓝山文化影响力。

二、推进体育事业发展

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行动,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规划蓝山县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科学化、标准化。推进社区村级小文体活动室项目与五人制足球场项目建设,抓好城市社区与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完善各类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及时关注群众的运动需求。全力抓体育事业,提高公民身体素质。努力打造百姓“15分钟健身圈”,依托云冰山景区登山步道工程、体育特色小镇工程建设,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提升体育锻炼意愿。支持、规范、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管理运营体育场地设施,提高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强化体育产业支撑作用,推进体育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专栏12-1 蓝山县“十四五”社会民生项目工程

教育工程。新建蓝山县城南学校,新增“互联网+教育”基础设施,改扩建蓝山县民族中学、第二中学旧址、中小学校运动场提质改造、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保障、中小学校标准化食堂改造(明厨亮灶工程)、中小学校教师安居工程、中小学校教师周转房附属工程、三完小拆除重建、中小学校消防供水设施建设、职业技术及技能培训学校、湘威学校扩建、公办幼儿园提质改造、所城、早禾、毛俊、总市、正市学校和土市、火市中学修建性详规提质改造等项目。

医疗卫生工程。实施蓝山县中医医院建设、博康医院建设、永州市蓝山县塔峰社区医院建设、蓝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扩建项目、蓝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大楼建设项目、蓝山县医疗废弃物集中收集暂存站建设项目等工程。

社会保障工程。实施蓝山县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蓝山县殡仪馆建设项目、蓝山县公益性墓地、蓝山县儿童福利院、蓝山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蓝山县流浪人救助站、蓝山县精神康复中心、蓝山县残疾人康复中心、蓝山县老年养护院、蓝山县保障性住房三期项目。

文体事业工程。实施蓝山县红军长征党性教育基地、社区村级小文体活动室项目、虎溪村古建筑群修缮工程、湘粤古盐道行修建工程、界头红军中央纵队指挥部修缮工程、南平古聚落遗址修缮工程、社区图书馆、体育特色小镇、五人制足球场建设、红色旅游项目、湘江源旅游区等工程。


第十三章 提升效能,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着力推进“法治蓝山”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着力发挥民主政治

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确保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

一、健全协商民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开展政党协商、人大协商、行政协商、政协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等。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决策、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完善选举程序,强化基层人大监督职能。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和完善村民(居民)自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务中依法自治。加强基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建设,支持其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三、强化权力运行监督

加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自觉接受人大工作及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协商,推进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对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城市建设规划、教育医疗制度改革等重要事项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第二节 全面强化法治治理

一、建设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行政程序、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落实行政程序规定和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深化集中行政许可权与重点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推进行政问责和政府绩效管理监察,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和应诉,健全行政复议机构,落实负责人出庭制度。严格规范性文件管理,落实“三统一”、审查、备案、清理和有效期管理等制度。完善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实时梳理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检查等执法类职权事项,进一步规范税费征管、涉企执法检查,全面开展“阳光执法”,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

二、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

积极构筑立体化服务网络,强力打造集人民调解、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公证、鉴定等职能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打造法治文化公园、法治一条街等法治文化阵地,配齐配强村居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所需的法律服务,为更好开展法律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一、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新格局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社会治理新格局。整合基层政法、维稳、信访等方面社会治理力量以及卫计、文化、体育、民政、就业等公共服务职能,搭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新平台。健全社会组织登记评估和管理机制,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加强网络虚拟社会治理,强化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

二、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加快信访法治化建设,全力化解信访积案。保持扫黑除恶高压态势,坚决“打伞破网”“打财断血”,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统筹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校园安全、自然灾害等风险预警预防,从源头上遏制重大风险事件发生。让群众买得放心,用的放心,吃的放心,做到五个提升:一是管理能力提升。提高专业的队伍和专业人员的能力建设。二是监管能力提升。改进监管手段、监管方式,怀着对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提高监管能力。三是基础设施提升。突出蓝山特色,重点整治“六小”等行业整治行业乱象。四是科技手段的提升。通过智慧监管、互联网信息时代,第三方服务模式、方法,运用高科技、智能化的手段,以发展的眼光,创造监管新理念。五是干部队伍素质提升。把学习培训纳入总体规划,通过干部队伍能力提升培养懂管理,懂技术过硬人才。

三、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全面摸排化解信访和矛盾纠纷,建立纠纷清单,明确责任领导。组建由司法局人民调解员、法官、人民陪审员组成联合调解委员会,实现法院、信访局、乡镇的调解工作室全覆盖发挥省际县际边界联合流动人民调解室联络小组和边界纠纷联动人民调解室作用,化解跨县矛盾纠纷。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第四节 系统建设平安蓝山

一、推进平安蓝山建设

以非煤矿山、道路交通、人口密集场所、食品药品、建筑施工、城市燃气、烟花爆竹、校车安全等重点,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安全监管,及时严堵安全生产漏洞。做好流动人口和闲散青少年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加强对艾滋病人、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涉黑涉恶“关系网”“保护伞”,强力打击涉毒、涉黄、涉盗、涉骗等突出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食品药品诚信体系建设。

二、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应急指挥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部门统筹、相关部门参加的会商研判、应急救援处置等制度,规范各灾种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完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联动、应急处置、信息发布、新闻报道、恢复重建、调査评估和军地应急联动等工作运行机制。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突出重点、系统谋划、分步实施,基本形成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加强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等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积极支持专业和社会救援力量发展。加快建设应急管理专家智库,为应对全灾种、实施大救援提供智力支持。强化区域化应急救援资源共享,不断提升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3.强化应急预案实战演练。完善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全面开展应急演练工作。

4.加强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制定全县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裝备规划并组织实施,健全多元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积极探索多道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推进应急物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搭建应急物流网络,提髙物资快速保障能力。加大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防治以及消防救援应急物资整合力度,将分散资源整合为合资源,努力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5.加强应急值班值守。落实三级带班值班要求,建立健全综合值班值守和专业值班值守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积极应对处置可能或已发生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事件;规范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建立健全应急指挥系统和视频会商系统日常调度机制,平时加强联络,战时加强调度,确保应急指挥系统和视颊会商系统保持良好状态;完善值班值守设施建设。

专栏13-1 蓝山县“十四五”应急储备项目工程

自然灾害防治项目: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建设、乡镇应急能力建设、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网络安全项目:公安局数据中心。

生产安全项目: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社会治安防控项目:蓝山县军民融合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公安局发展规划(视频系统整合、电子物证室、视频侦查实验室、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家庭图谱绘制系统、五大中心建设、防控大数据中心、平安城市建设、移动警备通)、交警大队电子警察建设。

应急储备:蓝山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管理中心建设。


第六篇 凝心聚力,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从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实施机制,强化项目支撑、加强要素保障,健全考评体系四个方面发力,使本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保障本《规划》顺利实施,服务蓝山县发展需要。

第十四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指导性和顺利实施。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党的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第二节 完善实施机制

一、完善规划体系

加强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构建以“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为核心、各部门各乡镇的基本思路和重大课题研究为支撑的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以“十四五”规划为引领,其他专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构建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规划体系,加强与省、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确保各项规划在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政策取向等各方面协调一致。  

二、加强规划宣传

做好规划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规划实施过程。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确立“十四五”规划确立的工作重心、目标战略等任务实现,增强实施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适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引导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

三、明确责任划分

建立以规划体系为依据的年度计划机制,分解落实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合理确定划分各部门在规划实施中的地位作用,将责任和任务分解落实,明确职责权限,严格落实责任到部门、到个人,确保责任明晰、规划落实。

四、狠抓任务落实

严格按照对照“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确定的重点任务,各级各部门要深入研究,制定具体的推动落实举措。同时,强化规划实施的绩效考核,将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纳入各级各部门的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一、加快发展重项目

要强化项目支撑,增强发展后劲。认真研究和梳理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结合蓝山实际情况抓好项目策划、包装和储备,精心谋划一批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项目,部门、乡镇和园区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构建全县“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

二、抢抓机遇争项目

“十四五”期间,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担当实干,全力打好稳增长调结构主动仗,使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引进招商项目,扩大新建续建项目,增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等项目的投资数量,提高项目质量。

三、突出重点建项目

根据我县经济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围绕加快皮具箱包产业等来谋划项目,建设蓝山县皮革皮具生态智慧产业园建设项目,打造“皮具箱包之城”;围绕永清广高铁落地建设来谋划项目,打造“高铁经济圈”;围绕做好“5G基础信息”建设来谋划项目,打造“智慧之城”;围绕做强服装纺织产业来谋划项目,打造“服装之城”;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来谋划项目,打造“幸福之城”。

四、强化保障促项目

要强化项目的资源要素保障。优先为规划中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提供土地、资金、人才和财政支持等各方面的资源要素支持和保障,优化存量资源,做好用地、用电、用水、用气和污染物排放等资源的总量和强度控制,夯实责任、主动服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要素保障,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力推项目早日投产达效。

第四节 加强要素保障

一、资金要素保障

继续深化投融资平台的改革创新,加大融资和发债力度,扩宽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国有资产清理力度,做好相关经营性资产划归工作,做大做强融资平台。支持、鼓励银行开拓相关投融资业务,主动对接,确保资金助推项目建设。继续加大与金融机构合作力度,建好融资平台,为企业做好服务。

二、土地要素保障

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抓手,做好土地要素保障,科学配置土地资源要素,实现土地效应的最大化。做好土地征收工作,强化基础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实现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做好不动产登记工作,强化对土地要素的管理和统筹协调,加强土地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土地承载能力。

三、人才资本保障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规划实施的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不断充实壮大人才队伍,推进“引技”与“引智”的结合,完善人才吸引政策,为蓝山县“十四五”发展提供强劲的后备军。强化培养机制,大力培养人才,加强技术、理论等培训,促进人才合作与交流,提高人员素质。创新管理使用人才机制,激活现有人才存量,促进人才成长,激励人才发展。

四、服务配套保障

在规范项目服务组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行政许可审批办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项目监管等工作,推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强化园区建设,持续加大产业园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挥地区产业优势,加强“产业集群”,引导企业“集群式”落地、“抱团式”入驻、“联盟式”发展。

第五节 健全考评体系

一、建立健全科学客观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不断健全和完善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及政府工作绩效的综合考评体系,明确考核对象、考核内容、方法步骤、结果运用等内容,使考核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进一步传导压力、夯实责任,促进全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有力地推动全县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全县共同推进规划目标的实现,不断增强全县规划工作积极性,提高各级机关部门工作贡献率。

二、注重考核内容的差异化设置

科学全面设计“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架构、考评方式、指标分值等内容,确保考核工作有效性,最大限度调动考评单位的积极性。适时调整考评内容,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对象采取差异化考评内容,以更加科学全面的设计,提升被考评单位的积极性。注重考核的分工协作和统筹推进,确保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三、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

在全面科学设计“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考核结果的实际运用。切实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增强考核的激励性,确保考核作用的发挥。

四、加强监督评估

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对“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积极开展中期评估和事后评估。定期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适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接受全社会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声明 |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邮箱:lsjjxxzx@126.com
主办:蓝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蓝山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联系电话:0746-2226151
备案号:湘ICP备05012207号  网站标识码:4311270010   湘公网安备 43112702000005号

  • 湖南省政府网
  • 蓝山政务
  • 承办:蓝山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技术支持:开普云